千年古縣瀏陽,公元209年置縣,迄今已有1814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稱有"經世之才"的黃征(徵),開始主持編纂《瀏陽鄉土志》,經多方考證,其斷言瀏陽置縣"必始于是時"。
這本《瀏陽鄉土志》被譽為"晚清鄉土志之翹楚",填補了瀏陽晚清三十多年的歷史空白,稿本曾顛沛于廣東、武漢、臺灣等地,于2007年由黃征之子黃彰健贈送給瀏陽。至此,這本輾轉百余年、飄蓬上萬里的稿本終歸故里。
一百多年前的瀏陽是什么樣子的?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風俗?因稿本年逾百齡,孤獨存世,世人憾之難睹。近日,為了讓更多人走近這本頗具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獻,瀏陽市圖書館將其稿本進行了整理影印。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影印本融入了瀏陽夏布、古山貢紙、木活字印刷等瀏陽非遺元素,以此回應捐贈者的美意。
影印本《瀏陽鄉土志》


百年前編纂,史料豐富、考證翔實

“瀏陽鄉土志一書,為卷十五,其編撰之例,自京師編書局頒定,用以備編輯初等小學教科之原素(編者注:元素)也……”泛黃的紙張,溫潤的毛筆字,筆墨酣暢、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再加上編排得當的版式,在一百多年后翻閱《瀏陽鄉土志》稿本,仍是一種享受。由此也可以想象,它的編纂者曾為此耗費的心血。
年逾百齡,孤獨存世。泛黃的珍藏稿本再與世人相遇,它的前世今生由此也就變得清晰起來——
黃征,又名祖勛,字穎初,號聿園,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生于瀏陽,廩貢生,曾任岳麓書院主任教習,清光緒間曾從譚嗣同游,擅長文章,著有《詞林韻準》等,時稱有“經世之才”,與譚嗣同、唐才常并稱“瀏陽三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受時任瀏陽知縣朱蔚亭的邀約,黃征開始主持編纂《瀏陽鄉土志》。在編纂之初,這本書不僅承擔著地方志的角色,也打算作為當時學制改革初等小學編輯教科書的資料。兩年后,編纂初步完成,其內容記事則止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瀏陽鄉土志》稿本第一頁
全書以歷史、地理、格致為綱,細分為15個類目,全文共15萬字左右,內容包含瀏陽當時的歷史、沿革、政績、兵事、戶口、氏族、實業等方方面面。在編纂這本書的過程中,編纂者皆是一一通過實地考察后方才下筆成文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翔實,是研究瀏陽歷史、文化、風俗、經濟等不可或缺的文獻。因此,這本鄉土志被譽為“晚清鄉土志之翹楚”。
《瀏陽鄉土志》編纂完成后,由于種種原因,未能付梓發行。后來,由黃征的后人帶往臺灣,直到1967年才由黃征之子黃彰任、黃彰健、黃彰位校刊并在臺北出版。
“黃彰健先生在歷史界頗具盛名,有相當的學術成就,尤其是對戊戌變法的研究。他對瀏陽很有感情,2007年將《瀏陽鄉土志》稿本贈與了瀏陽,著實讓人感動。”市圖書館副館長鄺飄表示。遺憾的是,黃彰健先生于2009年去世。生前,他再次囑咐三個女兒(黃敦柔、黃敦徽、黃敦怡)將其父黃征、其姐黃慕蘭、其兄黃彰任編著的幾十本書都送給了瀏陽。這些書籍飄洋過海后皆被瀏陽市圖書館珍藏,使得世人能更多地了解這個充滿著書香傳奇的家族。
影印本充滿瀏陽元素,煥發新活力
“《瀏陽鄉土志》內容豐富,比一般鄉土志多兩至三倍,篇幅之長,為海內所少見。同時,它承上接下,填補了瀏陽晚清三十多年的歷史空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取材態度嚴謹,除了資料取自舊志外,主要靠調查所得,其記述方法仿照《水經注》,具有脈絡清晰、源流分明等特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水平。”對于《瀏陽鄉土志》,青年文史學者湯銳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湯銳對比過《瀏陽鄉土志》的鉛印本和稿本,鉛印本有一些明顯錯誤,是排印過程中產生的,可以依據稿本校正。這正是稿本的可貴之處。
2007年,瀏陽市圖書館收到《瀏陽鄉土志》稿本的捐贈后,遵照黃彰健先生的意愿,悉心珍藏。
輕捻桃花,手留余香。桃源三千,春意盎然。
從編纂到捐贈,黃家幾代人對瀏陽的桑梓之情溢于言外。“經世之才”黃征兢兢業業纂書,歷史學家黃彰健跨越海峽捐書,讓人頗為感動。由此,如何讓這本穿越百年時光的《瀏陽鄉土志》稿本得到最好的傳承與利用,瀏陽市圖書館也開啟了屬于愛書者的“心之回應”。2022年8月,瀏陽市圖書館開啟了對《瀏陽鄉土志》稿本的整理影印工作。
藍底印花的布藝封面,內頁采用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瀏陽古山貢紙,再配上瀏陽的木活字印刷,正文則根據原書版框比例進行復制影印,外包裝采用瀏陽夏布配刺繡……為了找到合適的印刷廠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跑遍了瀏陽、江西等地。最終一套三冊線裝本的《瀏陽鄉土志》影印本出爐了,其中涵括諸多瀏陽元素。這份古香古色,就讓人手不釋卷。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利用書,讓更多人了解它、閱讀它,而不是束之高閣,這是黃老先生和我們共同的心愿。”市圖書館館長楊榮表示,后續,市圖書館還將對這本書進行點校。
時空的回響,震動沉睡的力量。無疑,穿越百年,《瀏陽鄉土志》從歷史深處款款而來,散發著一份獨有的馨香。
本文標題:帶你了解《瀏陽鄉土志》影印本出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