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用計謀獲勝的故事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5-07 

鳴條之戰又稱商滅夏、湯伐桀、有之戰……是約3600年前導致夏王朝滅亡、商王朝建立的一個大事件。

當時夏朝統治了四百多年,自孔甲繼位為夏王以后,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專事打獵玩樂,使得人民怨恨,諸侯反叛。至夏桀履癸統治時,國內矛盾重重,危機四伏。他常將自己比作太陽,老百姓就詛咒他“時日曷喪,予偕汝皆亡”。由于夏桀寵信王后妺喜,重用嬖臣,殘殺忠臣關龍逄,并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四方諸侯紛紛背叛而去。《竹書紀年》載,夏桀:“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通鑒外紀》載:“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馬遷《史記·夏本紀》載:“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于是,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

當時的商湯居住在商丘谷熟的南亳,之后遷往山東曹縣北亳,由于英明神武,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如開封古莘國吉妃氏族,得到重臣伊尹、仲虺等輔助。

實際上,當時的商國只是夏朝的一個附屬國。由于夏桀無道,國力衰弱,無法控制各諸侯國勢力的發展。于是,商國自上甲滅有易后,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農業和畝牧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過渡到奴隸制。為了向外發展勢力,掠奪更多的奴隸和財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個商侯時,曾兩次遷徙,一次是遷到殷,一次是由殷又遷回商丘。到了主癸時,商已經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國諸侯了。主癸死后,由其子湯繼位,商湯繼位后,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并積極“密謀”滅夏。

商湯采用伊尹的巧妙謀劃:一、讓伊尹多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二、把握時機。當湯停止向桀納貢時,桀立即調九夷之師,準備伐商,湯桀的號召力還很強大,且不是對手,于是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以穩住桀,只能繼續韜光養晦;很快,桀以為湯不敢“造反”了,天下也沒人敢發對自己,就開始誅殺重臣,結果眾叛親離;湯獲訊后立即停止向桀進貢;此時桀已無法調動九夷之師了,且有緍氏竟公開反抗。

此時,湯知道伐桀時機成熟了,于是果斷下令起兵。

商湯親率大軍擊敗了開封陳留東南的葛伯國,接著滅了開封北部夏桀黨羽韋國、東北部顧國、西南部昆吾國等夏朝屬國。這樣一來,夏桀可謂四面楚歌。

不過,夏桀雖然昏庸,夏朝的實力還在。桀得知湯還在繼續征伐諸侯,擴大商的勢力,就下召讓商湯來夏王都,且湯一到就被囚禁在夏臺(夏朝監獄)。

伊尹和仲虺得知商湯被囚禁后,就給夏桀獻上無數珍寶、玩器和美女,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釋放湯。夏桀得到寶物后,和身邊的諛臣們商議,諛臣們就向桀祝賀說:"大王威震天下,誰也不敢反叛,連商侯也知罪認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于是,夏桀哪里還管那么多,隨即就將湯釋放了。

當時夏桀囚禁商湯的事傳播的很快,各諸侯、方國都恐慌起來,紛紛投奔商,答應幫助商湯滅夏。

商湯出征夏朝前,首先在會戰之前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活動,申明自已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救民眾于水火之中。《尚書·序》載:商湯“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

接著,湯率軍從開封昆吾國對東北方位的古陳留實施包圍,并在古莘國舊址“莘之墟”與夏軍交戰,迫使夏軍北撤鳴條。

這個鳴條,是個古地名,地址在今山西運城鹽湖區北馮村鄉新杜村。據明朝《長垣縣志》載:“鳴條亭,舜崩處,陳留郡平邱縣有鳴條亭。”其中鳴條亭就是鳴條舊址,曾歸屬古陳留,后屬平邱縣、長垣縣,今屬封丘縣。

據《尚書·商書湯誓》載:“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鳴條之野”即“鳴條之戰”首先爆發的有莘氏帝嚳的古莘國之地。據北宋史樂《太平寰宇記·卷一》記載,陳留縣“故莘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古莘國地也,《國語》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拒湯于莘之墟,遂戰于鳴條之野”。

次日,商湯乘勝發起“鳴條之戰”。商湯選良車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聯合各部落方國軍隊,發起攻擊,經過戰前動員的商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夏桀主力部隊,夏桀敗退后逃往屬國三朡(山東省定陶縣)。

商湯又乘勝滅了三朡,夏桀最后率僅剩的殘部逃往南巢(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據《尚書·仲虺之誥》載:“成湯放桀于南巢。”

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滅亡了。鳴條之戰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之策,最終速勝的戰例,對于后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筑產生很大影響。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4734
本文標題:在古代用計謀獲勝的故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