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為啥吃餃子 ?這2個歷史典故由來你了解多少?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5-07 

冬至已來到,提起冬至,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是吃餃子(也有吃湯圓的),尤其在我國北方的很多地區,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吃餃子,小時候聽父母講,吃了餃子,冬天不會凍耳朵,長大后,了解了冬至其實還有其它的典故。

關于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小幫手一共聽過2個說的比較多的傳說,分別給大家說說:

第一個講的是醫圣張仲景,相傳東漢年間,他辭官回鄉,為鄉鄰看病治病,恰逢冬季,看到很多鄉鄰們由于天氣寒冷,耳朵都凍爛了,于是就讓弟子支鍋熬湯,幫助鄉鄰驅寒,湯里放了羊肉、驅寒的藥物以及其他藥材,一起熬煮,煮沸后,把鍋里面的食材撈出,切碎,然后用面皮包裹起來,捏成耳朵樣式(稱為“嬌耳”),放到鍋里煮熟后,給這些鄉鄰們分發,不少人吃了“嬌耳”又喝了驅寒湯之后,凍傷的耳朵慢慢的好起來。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其它地方的人們為了防止耳朵不凍,也學著這樣做,“嬌耳”也慢慢的變成了“餃子”,恰好這天是冬至節氣,所以,人們就養成了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經過后人流傳,一直保留至今。

第二個傳說講的是在漢朝時,匈奴經常騷擾我國北方的邊疆,導致那片區域的百姓不得安寧,其中,匈奴中有兩個首領,對百姓十分兇殘,一個叫渾氏,一個叫屯氏,當地的老百姓對他們兩個恨之入骨,但不敢反抗,打又打不過,怎么辦?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名為“渾屯”,吃下去,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怒氣,后來匈奴被打敗,人們把這一習慣保留下來,“渾屯”也變成了“餛飩”,后來又發展成為了“餃子”,而第一次做成“渾屯”的那天恰好為冬至,所以在冬至這天吃“餛飩”(或“餃子”)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4735
本文標題:冬至這天為啥吃餃子 ?這2個歷史典故由來你了解多少?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