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簡介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5-14 

司馬懿當年趁著曹爽出城祭拜,發動了高平陵政變,等司馬懿死后告誡自己的后人不要祭拜自己,以免被人效仿兵變只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黃袍加身,當然他也不傻,為了防止有人和他一樣趙匡胤就來了一手杯酒釋兵權。那杯酒釋兵權到底是怎么樣的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皇帝最怕的永遠都是手中握有兵權的人,如果這些人不是自己的親信那就是一股實實在在的威脅。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是一個戰亂的時代,各個割據政權不僅互相發動戰爭,他們的內部也有著激烈的斗爭,那些朝代壽命短暫,往往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

比如我們熟知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禁軍發動“陳橋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從而代后周建立了宋王朝。

雖然趙匡胤是依靠手中的軍權當上了皇帝,但是他如何防止“黃袍加身”的事件再現,成了他即位后所要解決的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宋朝的主力軍隊,都是由那些禁軍將領所指揮。當時的禁軍高級將領有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他們有的是趙匡胤的親信,有的是趙匡胤的結拜弟兄,有的是直接參加陳橋擁立的功臣。對于這些人里會不會出現再次上演“黃袍加身”的兵變,趙匡胤心里也沒底。

于是,在趙匡胤稱帝后的第二年,他策劃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由于此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這里就不再費筆墨了,下面直接說趙匡胤在收回這些高級將領的兵權之后,又采取的一些加強軍權的措施。

北宋建國時,禁軍分為殿前、侍衛兩司。殿前都點檢、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都是高級將領,而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又高于都指揮使,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所擔任正是殿前都點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這三個職位從此也就被取消了,改以職位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禁軍,稱為“三衙”或“三司”。

三衙平時只負責對禁軍的管理、訓練,而無權調動軍隊,調兵之權在樞密院,而樞密院又直接聽命于皇帝。三衙和樞密院互相牽制,這樣,無論三衙將帥還是樞密使,都已經無法利用軍隊來發動兵變。

趙匡胤為了更大化地集中軍權,他更是改用文臣充當武將,武將調離軍職。他曾經十分得意地對宰相趙普說過,我現在派了一百多個文人擔任地方的藩鎮,就算他們都去貪污,為害也不及武將的十分之一。

屯駐在各地的禁軍,將帥也不固定,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地部隊也經常流動,因而造成“兵無常帥,帥無長師”、“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北宋特有現象。

這些措施,雖然把軍權最大化地集中在了宋朝的皇帝一人手中,可后果也是嚴重的,它極大的束縛了將帥和士兵的聯系,北宋王朝在與遼、西夏的軍事斗爭中,常常是屢戰屢敗的現象,也是有這個原因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5069
本文標題: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簡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