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對于高效課堂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高中化學教師應當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針對高中化學課堂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這一問題,做一簡單探究,嘗試提出幾點意見,供諸位教師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化學 具體應用 注意問題
當前,現代教育更注重于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達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如何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學習環境和提高教學效率。下面,我對信息技術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化學課教學具體化談談自己的感受與設想。
一、信息技術對高中化學教學產生的影響
1、為教師教學提供動力
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整合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掌握文字處理、數據處理以及網絡使用的技巧等基本技能,而且要學會熟練使用相關課件制作方面的軟件。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成為不斷學習、終身發展的學習者。很多中學教師自己建立網站,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也提高了自己掌握信息的能力。
2、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整合后,圖文聲像并茂,可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友好的界面和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在具體學習活動形式中,通過組織和引導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讓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所提供給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機會,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從而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使課堂教學具體化
高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階段,但由于此階段化學相關知識 已完全脫離于基礎知識,且呈現出各種抽象和枯燥的特征 ,因此,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受到一定的限制,許多化學實驗、現象等相關環節難以得到充分的演示。但是,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將繁雜難懂的實驗過程、現象以及相應的化學知識得以形象地展示,從而提高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有機化合物》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一些微觀物質運動及結構的模擬,采用計算機對粒子運動、碳元素結構以及分子溶解過程進行模擬實驗并觀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清楚地看到實驗的整個過程與現象。信息技術通過動感的畫面與直 觀形象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化學知識與微觀世界的認識,從而有效完成了提升高中化學的教學課堂效率的目標 。
課堂上演示實驗的現象往往稍縱即逝,學生經常為沒有準確地觀察到實驗現象而遺憾,如果重復進行實驗,必然會造成時間和材料上的浪費。若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教師就可以重復播放實驗過程,并且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調節圖像的大小、遠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觀察。例如,在教授《硫酸的制備與性質》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將硫酸的整個制備過程和其在工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情況展示于學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視頻播放內容進行反復的回放或慢放并加以詳細的講解,再根據視頻內容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免去教師板書時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化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課堂知識的導入、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具有重要意義。化學是一門研究生活現象的自然學科,很多奇特的自然現象都與化學有關。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將這些自然現象呈現出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開闊視野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化學現象的認識。
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教學中,教師可在課件上展示牛奶的變質、蘋果的腐爛、植物的光合作用、炸藥的爆炸、醫院病房消毒劑的使用等生活情境,當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充分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之時,教師趁勢導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概念就顯得水到渠成、盡在情理之中了。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原理之后,教師可在課件上出示金屬的制備、照相術、植物的呼吸作用、農業生產當中的曬田、煙花的燃放等生活情境,要求學生辨別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不是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則可以當堂測驗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這一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情況,二則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習質量的提升。
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化學情境,學生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同時加深對與化學改造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者這一學科理念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參與化學學習的探究意識,保持學習熱情。在組織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于情于理,多媒體教學手段都值得教師采用。
2、演示微觀反應,突破教學難點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的基礎學科,從宏觀角度而言,物質的部分性質可以通過肉眼觀察,例如對顏色、氣味、狀態等的判斷,但就微觀角度而言,分子、原子、離子等化學反應是肉眼看不見的。教師僅憑口頭描述是難以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微觀化學反應的,此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那些口頭描述、肉眼觀察難以描述清楚的化學反應,教師可以將其做成flash課件的形式進行模擬,幫助學生理解。例如食鹽在溶液中發生電離這一離子反應進行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氯化鈉溶于水之后,產生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在通電條件下做定向移動的這一過程制作為動畫。學生在觀賞動畫短片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溶于某些溶劑、加熱融化下)產生自由移動陰、陽離子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
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化靜為動,通過動畫視頻的制作,學生更直觀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形成感性認識,教學重難點輕松突破,學習效益的提高指日可待。
3、再現錯誤操作,提高實驗能力
實驗是高中化學課堂永恒的主題,每一個化學知識的由來、化學現象的發生、化學規律的驗證,都需要借助實驗完成。開展實驗教學,是對理論結合實踐教學理念的重要貫徹,有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近幾年,化學高考愈來愈關注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考察,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縱觀現階段學生在化學實驗探究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卻禁不住要捏一把汗。對于那些三令五申、屢次強調的實驗要點,很多學生總是記不住,容易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犯一些低級錯誤。例如鬧出用嘴吹滅酒精燈的笑話,更有甚者直接用鼻子去聞化學物質的氣味、加熱固體時試管放置錯誤導致試管破裂,給實驗帶來安全問題。對于硫酸類的危險化學物質的操作,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巨大禍患,為了避免這些實驗事故的發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那些錯誤操作演示給學生看,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錯誤操作造成的危險后果,加深對正確操作的認識,從而促進實驗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技術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具有巨大的先天優勢,但與此同時,教師應當注意,信息技術并不能替代教師的教學,片面迷信信息技術,將教學過程全部用課件代替,無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使用信息技術輔導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重點體現其與化學課堂的整合性,把握適度與適量的原則,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學校、課堂、教師和學生產生巨大影響,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必然之選。
本文標題:化學教學論文: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教學中的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