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鶴唳華亭》,品太子定權的“宋襄公之仁”,問一句,值得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生活百科  時間:2023-07-17 

小說《鶴唳華亭》,是網絡作家雪滿梁園發布的一部古代言情小說。

雖說是言情小說,但書中的主線并非是男女主人公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太子奪位之爭,帝王奪權之爭。

簡單來說,書中有兩條主線:

1)太子定權和齊王定棠、趙王定楷,爭奪太子之位,斗得你死我活;

2)太子定權被皇帝猜忌,皇帝為集中權利,和太子明爭暗斗。

最后的結局是,所有的主角,配角都團滅,太子定權的死因,完全是因為“宋襄公之仁”造成的。

太子認為這是他心中的“道”,他必須堅守。

追隨者認為,婦人之仁要不得,一旦皇位在手,想要怎樣都可以。

那,定權心中的“宋襄公之仁”,究竟值得嗎?

01

什么是“宋襄公之仁”?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宋軍和楚軍交戰,宋軍已經列隊整齊,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河。司馬說:“敵人多,我軍人少,趁敵人還沒有完全過河,我們趕緊攻打他們吧”。

宋襄公說,不可以。

待楚軍過了河,還沒列隊整齊,司馬又請求攻打楚軍。

宋襄公說,不可以。

等楚軍過了河,列隊整齊,開打后,宋軍被打敗了。宋襄公重傷,第二年就死了。

后世把這種對敵人仁慈,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稱之為“宋襄公之仁”。

02

《鶴唳華亭》中,太子定權真的是“宋襄公之仁”嗎?不,是他心中的“家國之道”。

小說中,太子有兩次機會,可以鎖定勝局:

第一次,太子親舅舅顧思林的長洲之戰。只要拖延戰事,太子在京城可以全力打壓最大競爭對手,但他私信一封,要求舅舅盡快結束戰事;最后因為私自結交軍政大臣,反受打壓。

第二次,太子巡游長洲,表兄顧逢恩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政變,只要太子順勢,就可以上位。但太子堅決反對,拱手讓出軍權,自己也自戕。

兩次機會,表面上,太子定權都是“宋襄公之仁”,自己主動放棄優勢,給敵人可乘之機。

但實際上,這恰恰是太子定權心中“先國后家”的表現。

太子定權認為,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安危,比起他自己本人是否得勢,是否上位,更為重要。

如果是因為奪權奪勢,而肆意拖延戰事,發動兵變,置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那即使上位,他也于心不安。

所以,第一次,即使拖延戰事對他有利,他還是冒著風險,要求舅舅盡快結束戰爭,修養軍隊,給人民喘息之機。第二次,他明知道放棄政變,就是死路一條,還是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獨自回京坦然赴死。

03

君子之道,在于從一而終,而非審時度勢,肆意變動

三國時,新野之戰,劉備倉皇出逃,十萬百姓跟隨其后。曹操追擊,形勢緊迫,有將士請求劉備放棄百姓。

劉備以“仁義”立足,不管是他為了籠絡人心也好,不管是為了心中道義也好,劉備堅持和百姓一起逃亡,不放棄。

正是因為劉備從一而終的“仁義”,堅決堅定的落實,才有了蜀漢的根基。

患難之時見人心。形勢緊急之下,今日可以舍棄百姓,明日就可以舍棄將軍,人人不安,又何成大業?

《鶴唳華亭》中,太子定權從小接受的是帝王教育,國家、人民是立足之本。為一己之事,一己私欲,舍天下而得權勢,有違君子之道。

趙王定楷說,太子的老師,盧世瑜是個讀書人,所以教給太子的是“道”,而他,則用的是“術”。很多事,太子不可做,但他可以,太子必定不是他的對手。

誠然,術,詭道也。用術,則可走捷徑,但易失人心。道,皚皚白雪,光明磊落,才是治國之本。

結語:太子定權,并非不懂詭道,但他不屑、不愿為之。雖然他自嘲“宋襄公之仁”,但其實,令他坦然赴死的,是國家安定,人民安穩,是他心中之道。

對他來說,即使被罵“宋襄公之仁”,他也覺得值得。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36266
本文標題: 讀《鶴唳華亭》,品太子定權的“宋襄公之仁”,問一句,值得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