昴宿星團恒星自轉測速成功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5 

昴宿星團(漢語拼音:mǎo xiù xīng tuán,)是離我們最近也是最亮的幾個疏散星團之一,也是最有名的星團之一。位于金牛座,在晴朗
的夜空單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它。肉眼通常見到有六顆亮星。昴星團的視直徑約2°,形成斗狀。成員星數在200個以上,是一個很年輕的星團,其年齡約5000萬年。昴星團也是一個移動星團。其恒星自轉現象已被美宇航局成功測速。同時科學家支持,其形成的太陽風暴極有可能危及地球生物。

開普勒望遠鏡觀測昴宿星團恒星自轉現象

對一個普通的恒星來說,當進入成年期時,由于會發射出大量的帶電粒子(也就是星際風),它會失去一些動力

據國外媒體報道,昴宿星團中的恒星不停旋轉,好似太空中的芭蕾舞者。不過,這些天堂舞者全都以不同的速率旋轉。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對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了這些恒星的自轉速率充滿了好奇。通過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K2任務中對這些舞者的觀測,已經成功收集了這個星團中一些恒星自轉速率。這些信息有助于天文學家們進一步了解這些恒星周圍的行星是在何處形成、如何形成的,還有這類恒星是如何進化的。

紅外處理和分析中心的科學家Luisa Rebull表示,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星團進行比較,從而更了解恒星的質量,年齡,甚至是其所屬星系歷史之間的相互關系。昴宿星團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團之一,并且很容易被觀測到,距離地球只有445光年。星團中的恒星大約只有1.25億歲,剛剛達到星球的“青年時期”。在這個階段,恒星的自轉速度很可能達到最高。

對一個普通的恒星來說,當進入成年期時,由于會發射出大量的帶電粒子(也就是星際風),它會失去一些動力。帶電粒子沿著恒星的磁場順流而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恒星的自轉速率。Rebull及其同事希望能通過開普勒望遠鏡進一步研究星球旋轉的動力學。鑒于它在天空中的觀測視角,在72天內開普勒觀測到昴宿星團中的大約1000個恒星,共測量出超過750個恒星的自轉速率,包括質量最低、最小、最昏暗的500顆恒星,這些星球的自轉情況無法通過地面的設備觀測到。

開普勒通過測算恒星亮度的變化來推斷它們的旋轉速率。這些變換是由于“恒星黑子”而造成的,類似太陽黑子,當磁場聚集妨礙了恒星表面正常的能量釋放時就會形成恒星黑子。受影響的區域變得比周邊區域更冷,并顯得更暗。當恒星在自轉時,它們的黑子在開普勒的觀測視角中進進出出,使其能夠測算它們的旋轉速率。昴宿星團中的恒星黑子也可能會非常巨大,因為年輕的恒星與更大的擾動和磁場活動有關。這些恒星黑子會引起更大的亮度減弱,更容易測算出它們的旋轉速率。

在對昴宿星團的觀測中,觀測數據表明了一種模式:質量更大的恒星自轉速度更慢,質量更小的則反之。大而緩慢的恒星自轉周期大約從1天至11天不等,而速度更快的恒星不出一天就能完成一次自轉。緩慢的恒星有比太陽更大,更熱,質量更大的,也有更小,更冷,質量更小的。而速度更快的恒星,質量最小的是太陽的十分之一。

造成不同速率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恒星的內部結構。大質量恒星的巨大的內核被一層薄薄的星際物質包裹著,進行著對流;而小質量恒星幾乎全都是對流性的區域。隨著恒星逐漸成熟,磁場活動更容易減緩大恒星稀薄的最外層的旋轉速率。

由于昴宿星團距離地球很近,研究者們認為可以由此解決恒星自轉速率與其他恒星特征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些恒星特征可以影響一個恒星擁有的系外行星的氣候和適居性。例如,當旋轉速度減緩,恒星黑子的更新換代速率也會減緩,與恒星黑子有關的太陽風暴也同樣會減緩。更少的太陽風暴意味著更少的有害輻射進入太空,更不可能對附近的行星及其可能產生的生物圈造成危害。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0453
本文標題:昴宿星團恒星自轉測速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