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在飛往火星和其他行星的長途太空旅行中吃什么呢?!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吃飯、喝水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航天員連簡簡單單的吃飯都會變成了一個巨大挑戰。那么,在太空中能吃飯嗎?能吃正常的飯嗎?會不會是我們普通人想象不到的“黑暗料理”呢?

  1962年美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約翰⋅格倫非常擔心這個問題。結果他到了太空后發現,他能夠和在地球上一樣品嘗帶去的食物,事實上,重力并不會影響到食物的吞咽,因為食管內自動收縮和擴張的肌肉能夠把食物引到胃里去,而并非要借助重力的作用。

  人類終于松了一口氣,能吃,就能活下去啊!那么,在太空中吃的食品跟地球上的能一樣嗎?

  航天員在太空中吃的航天食品要根據其生活所處的特殊環境,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而研制。航天食品從本質上講與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但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航天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盡可能重量輕、體積小。如營養好的干化餅干和干化香腸,吃時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復到與新鮮食品相近的味道。

  為了方便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進食,防止食物在飛船艙內四處漂浮,各種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航天員從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要把裝食品的復合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進口袋里叉著往嘴里送。

  那么,讀者們對于航天員在天上具體吃什么一定很好奇,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太空旅行中“吃”的歷史

波羅號飛船上的航天食品

  20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和美國的航天員都是食用鋁管包裝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那個時候的太空食品有三種:一種是糊狀食品,例如牛肉漿、蘋果漿、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吃時像擠牙膏似地將它們擠壓到口中;一種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將食物壓成一小塊,一口可以吃一塊;還有一種是復水食品,它是一些冷凍干燥的食品,加水軟化就可以吃。

  20世紀70年代,由于航天員的意見很大,因此不得不對太空食品進行改進。這時期對航天食品的包裝要求:保證在失重情況下使用;重量輕體積小。一般有罐裝(鋁罐或雙金屬罐)、盒裝(復水食品盒——指加水復原后食用的食品盒)和袋裝(復水飲料袋、蒸煮袋、鋁塑復合袋等)。美國航天飛機上的航天員可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加熱后的鮮湯等食品。“阿波羅”10號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是改進了食品的包裝并增加了食品的花樣,食用方式也改為用勺子吃。

  20世紀80年代后,航天員吃的幾乎和地面上一樣豐富,已經達到了使航天員“滿意”的水平。航天飛機中安裝了更為先進的“太空廚房”。航天員在飛行中按照菜單進餐,菜單上的食品保證一周內不重復,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點菜。此外,每天還有點心和零食,美國國家航天局為航天員設計了74種不同的食物和20種飲料,確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樣性。

  在失重環境中,由于體液上涌,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美籍華人王駿太空飛行時,為了使他有好胃口,他太太特意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王太太炒羊肉”。

航天飛機上放在托盤上的食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太空食品之一的復水菜是典型的太空食品,現在已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方便面的脫水蔬菜包。在加工時,蔬菜要經過燙熟、調味、干燥、裝盒等程序。食用時,只需要加入一定的水。菜葉一旦變濕,就會“還原”成餐桌上的熟菜,而且色香味樣樣俱全,完全可以與普通餐桌的菜肴媲美。為了能讓航天員在太空也吃上水果,航天食品的研究員們特制了“凍干水果”。在水分脫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風味,種類包括菠蘿、獼猴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2006年,在航天飛機上針對太空食品首次提出了環保和綠色概念。太空食品不僅可以在太空中加工制作,甚至一些綠色蔬菜也可以在太空船的“廚房”里進行培育和加工。一些著名的酒店和廚師,可以將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送到太空,宇航員可以在太空船上擺宴會。現在的航天食物和太空進食方式與地面上差不多,只不過由于失重,航天員用嘴去吃浮在空中的東西,雙手可以去干別的。而且為了不讓食物產生碎屑,食物都略帶黏性,可以粘在盤子中。

  對于短期和中期飛行,主要采用攜帶式食品,將食品在地面上制備好帶到天上去,攜帶式航天食品按其在飛行任務中的用途,可分為食譜食品、儲備食品和救生食品;按食品加工類型、使用方法和具體用途可分為復水飲料、熱穩定食品、干燥食品、壓縮干燥食品、中水分食品、調味品和自然型食品。除壓縮干燥食品用于救生食品外,其余食品均屬食譜食品。航天食品中還包括部分保健食品。

  未來N年的太空旅途怎么吃出花樣?

  對于長期載人飛行,特別是對于將來的火星探險和在月球上的長期居住,航天員吃的食品就更加重要了。地球上數百年的經驗表明,適宜的飲食對科學探索非常關鍵,在航海時代,數以百萬計的水手因為在航海任務期間缺乏維生素C而死亡。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任何旅行都將是漫長的。兩顆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里,約相當于地球周長的5625倍。地求—火星往返加上在火星停留20個月可能要花3年,長期航天飛行不可避免的需要解決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以減少食品的攜帶量和補給量。

  目前,美、俄各國正在加緊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美國國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為航天飛機研制了一種“色拉機”,它可為航天員提供萵苣、黃瓜、胡蘿卜等新鮮蔬菜色拉;美、俄各國也在加緊研究在空間種植小麥、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實現通過生物技術將航天員的代謝廢物轉變成食物的過程。美國天空實驗室上的第二批乘員洛馬斯等人在航天飛行時帶去了一些辛辣的調味品,希望借它來增加食欲。當他們在航天飛機中食用這些辛辣的調味品時,覺得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大家覺得很奇怪。事后證明,這是人在宇宙中味覺失靈的緣故。

  那么,航天員在飛往火星和其他行星的長途太空旅行中應該吃什么呢?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評估了NASA關于太空飛行帶來的健康風險,讓問題更加復雜的是,與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經歷不同,到達火星等更遙遠地方的探索任務會讓他們暴露在極為不同的輻射水平和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環境,在長距離太空飛行過程中,航天員的身體可能會發生尚未完全了解的改變,因為實際上我們目前對長期處于太空中的人幾乎還沒什么觀察結果。

  為航天員長距離飛行提供穩定和美味兼具的食物存在著很大挑戰。目前,NASA研發出能夠持續儲存兩年左右的食物,然而,飛往火星的任務將需要5年的保質期。盡管NASA到目前為止設計的食品在延長儲存期之后仍可以安全食用,但如果它們流失了關鍵的營養或是航天員覺得難吃,就會導致他們表現下降、生病,甚至是死亡。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033
本文標題:航天員在飛往火星和其他行星的長途太空旅行中吃什么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