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于宇宙的情感可謂是極為復雜的。在科技尚不發達的遠古時代,遠古人類們雖然對宇宙一詞還沒有清晰的認知,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其充滿敬畏和恐懼,畢竟以他們淺薄的認知實在也無法理解星空為何會落下火球。

而到了現代,因為科技水平的進步和觀測方法的改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日新月異地改變著,那原始的敬畏和恐懼漸漸被好奇和向往所取代。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一個從遠古一直思考至今的問題再次浮上心頭:宇宙中有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嗎?

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提出了一個難以解釋的觀點:若宇宙中有外星文明,那么以銀河系誕生的年齡來看,他們應該早就統治了銀河系,為什么我們卻沒有發現一點痕跡呢?
也就在費米提出“費米悖論”的同一時期,人類第一次正式開始了對地外文明的搜尋、探索活動。

時至今日,探索活動已經進行了大半個世紀之久,但結果卻令人非常失望,除了幾個似是而非不能判斷來源的信號以外,人類可以說是毫無收獲,諾大的宇宙中仿佛只有人類在嘶聲吶喊著。
在這種讓人絕望的情況下有人提出,或許人類真的是宇宙中僅有的智慧生命,但這種說法很快就被主流學說所淹沒,因為僅僅是銀河系中的恒星數量就以千億計了,整個可觀察宇宙中的恒星數量根本無法統計。這種情況下談“唯一”,根本就是一種自大的表現。

可既然宇宙中有外星文明的存在,為什么我們至今也沒有發現他們的痕跡呢?上周一項來自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和加州大學共同的研究指出,我們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不存在,而是因為他們幾乎全部都已經“死亡”,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滅亡的外星文明。
這項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的研究中使用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從而推導出智慧生命出現的相對具體時間。

研究中指出,通過分析大量可能對宜居產生影響的因素,外星文明大概率在銀河系形成80億年之后便出現了,而人類出現的時間是銀河系形成135億年之后。
研究還指出,外星文明對生存環境的需求和人類幾乎一致,他們最有可能生活在銀河系中那些金屬含量非常高的宜居帶內的行星上,距離銀河系中心位置大約1.3萬光年。相比之下,地球大約距離銀河系中心1.2萬光年。

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在對外星文明幾十年的搜尋過程中,人類之所以會一無所獲,不是因為他們不存在,也不是因為人類目前的通訊方式過于落后,而是因為這些文明大都自我毀滅了。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推測有些愚蠢,文明怎么可能會自我毀滅呢?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大量的研究指出,科技水平的進步將不可避免的導致智慧生命退化以及毀滅。

就連愛因斯坦也并不看好文明的未來,甚至對未來發展是悲觀的態度。他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留下一個讓人害怕的預言:人類第四次大戰所使用的武器一定會是石頭和木棍。
此時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來了:文明真的會退化并走向毀滅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地球上就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在距離澳大利亞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名為“塔斯馬尼亞”的小島,這個小島的面積約是海南島的兩倍,島上原先生活著一群被稱為“塔斯馬尼亞人”的土著。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大約是在2.3萬年前,由當時還沒被海水淹沒的狹長通道,從澳大利亞遷徙至此。

而后,隨著冰川時期的結束,上漲的海水將兩地通道淹沒,滯留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人類開始了長達數萬年的“隱居”生活。
幾萬年后,當人們再次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幾乎都被塔斯馬尼亞島上落后的生存方式驚呆了,甚至有許多歐洲探險家險些將他們誤認成猿到人之間的過渡物種。

隨著對他們的研究,以及對小島不斷的考古發掘,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數萬年前塔斯馬尼亞人也曾擁有“先進”的技術,但在數萬年的與世隔絕中,這種技術漸漸被拋棄和遺忘,原本先進的文明開始逐漸退化和毀滅。
根據塔斯馬尼亞島的例子,科學家們開始將那些因環境封閉和人口基數小,從而導致文明出現退化和斷層的現象稱為“塔斯馬尼亞效應”。

從某種角度來看,各個擁有智慧生命的行星其實就是浩瀚星海中的塔斯馬尼亞島,而其上生活的智慧生命就是島上的土著,所以科學家稱銀河系遍布已死亡的外星文明并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塔斯馬尼亞效應”適用于整個宇宙,那也就帶來了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人類將會面臨同樣的命運嗎?
本文標題:科學家:銀河系有大量已死亡外星文明,人類或面臨同樣命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