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信神秘天體外星造,哈佛教授批學術圈“固守教條”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9-18 

遮住望遠鏡的鏡頭的確能讓我們一直停留在舒適區,但這種行為的代價是無知。



哈佛天文系前主席、天體物理學家阿維·洛布(Avi Loeb)最近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當科學正統成為了宗教教條》,大力抨擊了學界被傳統認知束縛,本能地排斥與固有觀念相悖的新見解、抵制創新的陋習,并呼吁科學社群放下偏見,包容對多種可能的自由思考,鼓勵基于新觀點的學術探索。圖片


image.png

2017 年,神秘天體“奧陌陌”闖入太陽系。圖片來源:ESO/K. Meech et al.


編譯 武大可

編輯 戚譯引


2017 年 10 月 19 日,美國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 Pan-STARRS1 望遠鏡發現一個“天外來客”正造訪太陽系,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目光。這個天體被命名為“奧陌陌”(Oumuamua),出自夏威夷語,意為“偵察兵、信使”。這是因為它來自外太陽系,并且具有難以理解的神秘特征:奧陌陌的外形像是一根數百米長的雪茄,通體紅色,光變曲線顯示出它并非像一般彗星一樣旋轉,而更像是在“翻滾”。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奧陌陌也并未像彗星一樣受到表面冰體蒸發反推帶來的減速作用。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原有框架并不能對奧陌陌給出合理解釋,一時間有關奧陌陌的理論和猜想百家爭鳴。Avi Leob 提出的觀點則是其中最令人驚訝的——“奧陌陌是外星制造”。


在這位哈佛大學教授、前天文系主席看來,奧陌陌的一系列反常特征都說明,它極有可能是“人”造的外星光帆,正利用恒星輻射進行恒星際航行;又或是某個古老文明的遺物,就如同人類在上世紀發射的深空探測器先驅者號和旅行者號。總之,奧陌陌不像是天然產生的天體。Avi Loeb 甚至與博士生 Shmuel Bialy 合著了一篇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宣稱“對奧陌陌的觀測實際上構成了人類與外星智慧的第一次接觸”,“人類應該抓住機會探索外星文明的可能性”。


Avi Loeb 的觀點和主張大膽而新穎,而這其實并非他第一次在有關地外生命探索的話題上發表激進觀點并引起關注。這位學界頂尖的天體物理學家對有關宇宙和生命的思考抱有極大熱情,對于地外生命是否存在、人類應以什么態度或方式進行探索,一直有著獨特的觀點。從 21 世紀初起,他就持續地在公共媒體和社交平臺上公開討論這些問題,尤其是近十年,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福克斯新聞(Fox News)等媒體的采訪時,Avi Loeb 都明確表示,進行外星文明探索的時機已經到來。


“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有能力對外星文明進行搜尋的時代,我感到十分幸運。如果我們真的探測到外星信號,發現另一個文明,那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為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們是孤獨的嗎?’給出明確的答案。”


——2017 年加拿大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Avi Loeb


Avi Loeb 本人也在嘗試將這些思考付諸實際。在由已故天體物理學家霍金倡導、硅谷投資人Yuri Milner 出資的“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亞光速光帆探測計劃中,Avi Loeb 也是重要的參與者。突破攝星計劃旨在將約 1000 個直徑數厘米大小的光帆飛行器發射到高地球軌道,再以地面的激光陣列依次向每個展開后直徑為 4-5 米的光帆聚焦,令光帆加速到約五分之一光速。這些被成為“星片”(StarChip)的光帆被寄希望在約 20 年的航行后抵達距離太陽系 4.2 光年的比鄰星(又稱南門二,或半人馬座 α),并向地球傳回信息。Avi Loeb 在發言中表示,當今的電子科技終于允許我們在尺寸極小、重量極輕的集成芯片上實現眾多功能,“星片”的輕量化使得相同動能下更高的速度成為了可能,這對于恒星際航行而言至關重要。在這一背景下,人類已然具備向比鄰星發射恒星際探測器的技術基礎,應當加大投入,盡快實現這一目標。


“奧陌陌是外星制造”的主張也符合 Avi Loeb 一直以來在外星探索上較為激進的態度,引起了軒然大波。新聞界和社交平臺上基于這一觀點的討論十分廣泛。推特和 Reddit 上的多數媒體和用戶也都對這一觀點持有濃厚興趣。


然而,零星的反對也存在。有聲音認為,Avi Loeb 的觀點僅是一種可能性不高的猜想,不值得過分關注。有部分學者表示,基于自然形成的理論模型展開的研究更具實際價值。


image.png

許多學者認為,奧陌陌更可能是一塊天然形成的巖石,只是具體的形成機制尚待研究。圖片來源: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 M. Kornmesser


“奧陌陌只不過是塊石頭。能夠解釋奧陌陌的加速特征的理論有許多種,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奧陌陌’是外星制造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美國《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科學編輯 Jeffrey Kluger


一向系外探索和外星智慧抱有熱情的 Avi Loeb 顯然并不希望這一可能性就此被忽視,于是撰寫了一本書——《天外來客:地外生命的首個信號》(Extraterrestrial: The First Sign of Intelligent Life Beyond Earth),于今年 1 月出版。在書中,Avi Loeb 不僅從奧陌陌出發,介紹了有關神秘天體和外星文明的諸多線索,更呼吁人們大膽思考并期待“意料之外的事”。媒體廣泛報道了這本書的出版,書的內容也得了眾多讀者乃至學者的廣泛好評,Avi Loeb 本人、奧陌陌和地外智慧生命的探索研究所受到的關注度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Avi Loeb 和《天外來客》甚至登上了雜志 Ami 的封面。這本雜志對人類以外文明的存在性本抱有排斥態度,但卻并不吝于對 Avi Loeb 表達贊揚。


然而在出版后的幾周里,Avi Loeb 卻收到了眾多來自其他天文學家的電子郵件。這些天文學家承認,雖然他們認同 Avi Loeb 的觀點,但出于其對自身職業生涯潛在影響的考慮,并不敢于公開表示認同,更無法展開基于“奧陌陌可能是外星制造”這一觀點的實際研究。更有甚者,對奧陌陌難以解釋的神秘特性產生了消極的逃避心理。


“奧陌陌太奇怪了……我寧愿它從來不存在,也永遠不要出現。”


——一位針對太陽系內的巖石進行了多年研究的主流天文學家在寫給 Avi Loeb 的郵件中表達了自己的苦悶。



學界這樣的反應讓 Avi Loeb 大為惱火:


“蓋上望遠鏡的蓋子的確能讓我們繼續停留在舒適區,但代價是保持無知。而現實并不會被我們的偏見所左右,系外行星和系外文明的存在與否并不取決于我們是否在尋找它們。”


——Avi Loeb《當科學正統成為了宗教教條》


Avi Loeb 無法接受,認為在當今世界仍有如此多的學者被所謂“學術正統”所困,不敢接納新的思想、做出大膽創新,于是撰寫了這篇題為《當科學正統成為了宗教教條》(When Scientific Orthodoxy Resembles Religious Dogma)的文章,5 月 17 日發表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在文章中,Avi Loeb 嚴厲地批評了社會和學界的傳統觀念對新思想的扼制,甚至將其負面作用與教會對伽利略的壓制做了類比:

圖片

“在哈佛大學‘黑洞計劃’(Black Hole Initiative)的第一次年度會議上,一位哲學家認為,如果物理學家就一個理念已經達成共識超過十年,它就一定是有效的。但歷史告訴我們的并非如此:哲學家們并不費心去看伽利略的望遠鏡,他們只是偏執地全盤認同太陽繞著地球轉的錯誤思想。

……

正如伽利略所說:‘在科學問題上,一千名權威也比不上一個人謙虛的推理。’”


——Avi Loeb《當科學正統成為了宗教教條》



Avi Loeb 進而引用了伽利略和愛因斯坦等的事跡和觀點,論證科學家理應堅持自由思考,不被學術正統和社會輿論所左右,通過堅定自己的新觀點來推動研究進步,并呼吁天文學者們拋棄偏見,包容這樣的創新。


早在上世紀,Avi Loeb 就已在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理論研究上有所建樹。他對深空探索和外星生命的關注則開始于 21 世紀,并在最近十年開始涉足與之相關的實際研究甚至工程項目,如“突破攝星”。近年,有關奧陌陌和類似天體的爭論再度將外星文明的話題與 Avi Loeb 推到風口浪尖。Avi Loeb 認為,人類向恒星際航行和外星文明搜尋邁步的基調或許就將在未來十年內奠定。


“正如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美國詩人)指出的那樣:‘兩條路在樹林中分叉,而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一條,使得一切都變得不同。’在探索‘人類是否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孩子’這個問題面前,我個人的探索顯得微不足道。


“一生中,我們就像是演員,拿著傳統教條塞給我們的劇本。作為一個文明,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那些有自由思想的‘演員’,來看看他們是否對這出戲有著更好的理解。希望他們的答案不會被數千年的正統觀念所禁錮,而是在歷代先輩們對證據的開明解釋面前保持謙卑。”


——Avi Loeb《當科學正統成為了宗教教條》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06789
本文標題:堅信神秘天體外星造,哈佛教授批學術圈“固守教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