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人類滅絕的十大可能!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0-07-09 

  恐龍時代終結于距今6500萬年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原文qiwen.tv。而人類的滅絕會不會是以恐龍滅絕的方式重演。有人認為現在談人類滅絕的簡直是無稽之談,有人卻認為是覺得預防人類滅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人類滅絕可能會是怎么樣的呢?下跟著世界奇聞網(www.qiwen.org)一起了解一下現在熱議的人類滅絕的10種可能吧。

  人類滅絕的10種滅絕可能之一:小行星撞擊 

  地球在歷史上曾經飽受外來傷害,這些傷害導致很多生物在地球上永遠消失。有科學證據表明,巨大的小行星曾經在遠古時代撞擊過地球。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應該在6至12公里之間,大小與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那顆小行星差不多。羅徹斯特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羅伯特博士估計,這顆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時,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于過去100年間人類經歷的最大一次地震的100萬倍。這一碰撞導致當時地球上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消亡。這無疑是人類迄今所知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生物大滅絕奇 聞 網。大約30億年以前,一些星體碎片落到了地球和月球上,造成了大洋被蒸發,巨大的撞擊坑形成。大約2.5億年以前,一場世界性的災難使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物種滅亡。盡管對于災難的原因還沒有最后的定論,但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一個直徑120公里的大撞擊坑,為地球曾在近古時代遭到小行星撞擊的說法提供了證據。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切克斯盧博史前隕石坑的發現似乎可以證明,是小行星的撞擊造成了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當然,這些發生在數百萬年以前就發生的事件,并不意味著地球上的生命就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威脅。其實地球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承受來自外太空的行星撞擊,只不過大部分的這些行星在和大氣層摩擦的過程中耗盡了能量,而有些稍大而沒有被燒盡的則落在地表成為隕石。而月球就沒有那么幸運了,由于它沒有大氣層,它身上坑坑洼洼的坑洞就是這些客人的杰作。但一顆直徑在10~15公里的小行星就足以引發一個“滅絕過程”了:撞擊后形成的大火使大氣層變成一個大火爐,而隨后的地球變冷會使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滅絕。根據已掌握的證據,類似事件大概每25萬年會發生一次。 

  人類滅絕的10種滅絕可能之二:伽馬線爆炸

  它是來自外太空的殺人射線。天文學家不能確定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但常常會有一個不知名的星體發生爆炸,在一瞬間掩蔽了宇宙的光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伽馬射線爆炸。如果它在距離我們1000光年的地方發生,它的光芒也比正午的陽光強10倍。雖然這個距離比我們夜晚看到的所有星體都遠,但從那里發出的X光射線和伽馬射線,也能夠將我們的大氣層烤熟,破壞臭氧層。沒有了臭氧層,太陽的紫外線就會全部照射在地球表面,長此以往,人類必定滅亡。如果伽馬射線爆炸發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以外,其能量將吞噬整個太陽系,瞬間之內消滅所有生命。幸運的是,目前伽馬射線爆炸都是發生在遙遠星系的事。但由于我們對它們所知甚少,科學家們也無法排除在銀河系附近發生此類事故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難以置信!天降外星有圖有真相!

  人類滅絕的10種滅絕可能之三:漂移的黑洞

  黑洞是隱形的,但其引力可以將一路上所有的東西都吸進去。黑洞是中心引力塌縮的星體,人們曾經以為黑洞是很罕見的,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僅銀河系就有可能存在著數百萬個黑洞。以前,我們以為黑洞只是在星系外面運行的一個球體,就像行星一樣。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黑洞沒有固定方向地漂移在星體之間。如果其中一個黑洞朝地球運動而來,我們可能根本來不及察覺到它的迫近。它是看不見的,只有在黑洞對遙遠的星球產生引力作用的時候才能檢測到。如果它向地球逼近,即使它不將地球吞下去,其巨大的引力作用也會毀了人類。黑洞回將地球帶離它的軌道,如果我們被推向外太空,我們會被凍死,如果將我們推向太陽,我們就會被燒死。 

  人類滅絕的10種滅絕可能之四:太陽大爆發

  現在是太陽活動周期中最活躍的時期。太陽內部發生的巨大風暴每周都會向太陽系發出帶電粒子流,這些粒子在到達地球以后,會造成氣壓上升、電磁干擾和耀眼的北極光,但后果可能會嚴重得多。像太陽這種表面上正常的恒星能夠在幾小時內將自身發射得光亮增強一倍以上。據說,這是大爆發的結果,大爆發的能量比星際空間正常爆發的粒子釋放的能量要大數百萬倍。而且,它是太陽等恒星的正常活動,幾乎所有的恒星都在近百萬年以來發生過大爆發。太陽大爆發可能對人類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奇~聞~網。在爆發之后,大氣層就會像熒光燈一樣大亮起來,幾秒鐘之后,帶電粒子風暴就會破壞地球上空一半的臭氧層。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44
本文標題:深度揭秘!人類滅絕的十大可能!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