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雖然也有幾分才華,但和曹操還有曹丕相比還是差了不少,不然司馬懿也沒機會在他死后發動政變架空整個曹氏。但這一切的起因也跟曹睿和曹丕的關系不好有關,所以曹睿非常抵制曹丕給他留下的四位托孤大臣,總把他們往外面派自己好獨攬朝中大權。加上曹睿在位期間大肆修建宮殿,大量采女,導致他和曹丕犯了同一個錯,年僅輕輕就身體就經常透支。曹丕和曹睿早逝直接導致曹魏不能長久下去,一起來看看這次成語“講武治兵”背后的故事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辛毗傳》,時間是在曹魏太和年間,主人公是辛毗。原文如下:
帝方修殿舍,百姓勞役,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巿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加連年谷麥不收。詩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唯陛下為社稷計。”帝報曰:“二虜未滅而治宮室,直諫者立名之時也。夫王者之都,當及民勞兼辦,使后世無所復增,是蕭何為漢規摹之略也。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魏明帝曹睿當時正大建宮殿,百姓非常辛苦,辛毗上疏說:“臣聽說諸葛亮正在講習武事,訓練兵卒,而孫權也在從遼東地區購買戰馬。臣猜測他們是企圖與我們一較高下。防患于未然,是自古以來的好政策。但如今陛下卻大興宮殿,連年糧食歉收。《詩經》上說:‘人民已經非常辛苦,應該使他們生活安康,更要愛護百姓,以便安撫天下四方。’希望陛下能多為國家著想。”
魏明帝曹睿批復說:“在吳蜀兩國尚未被消滅的情況下修建宮殿,正是直言勸諫之人獲得名聲的大好機會。帝王的都城,應當在百姓勞苦之時加緊修建,這樣才能使后代不用再進行擴建,這是蕭何替漢朝規劃的策略。如今你是我朝的重臣,也應該理解這樣的道理。”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辛毗在上疏中提到的“講武治兵”,意為講習武事,訓練士卒或治軍。這也是由辛毗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經過數年休養生息,魏蜀吳三國的綜合國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諸葛亮屯兵漢中,為北伐做準備。孫權則派人前往遼東地區購買國內緊缺的戰馬,打算與曹魏在淮南地區展開爭奪。吳蜀兩國可謂目的明確,都準備對曹魏一較高下。而此時的魏明帝曹睿卻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勞民傷財,不僅老百姓怨聲載道,就連朝中大臣也公開反對。時任侍中的辛毗便是眾多上書勸諫的大臣之一。
不過,辛毗等人的勸諫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曹睿依然我行我素,繼續營造宮殿。此舉不僅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也削弱了曹魏的國力,這也為后來曹魏帝國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本文標題:講武治兵什么意思?講武治兵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