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近鄰,卻又間隔地球38萬千米之遙。探究乃至登上悠遠而又神秘的月球,一直是人類世代延續的長久夢想。50年前的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然而,人類探月活動既不是始于“阿波羅”登月,也沒有跟著“阿波羅”計劃的完美閉幕而終結。追憶十個令人難忘的瞬間,我們就能深深領會人類探月之旅的艱辛與輝煌。
1609年的某一天,大科學家伽利略將自制望遠鏡對準了月球。他驚訝而又歡喜地發現,發射著皎潔光芒的月面竟然崎嶇不平,布滿了無數溝壑和大大小小的環形山。1610年,他描繪出了望遠鏡中的月球正面,人類歷史上第一張較為完善的月面圖誕生了。
幾乎是在無意之間,伽利略達成了人類探月活動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只能依托肉眼和粗陋儀器觀測月亮的日子就此過去,人類月球勘探的第二階段-望遠鏡觀測時代悄然到來。使用望遠鏡進行的月球科學觀測一向延續至今,成為人類月球空間勘探的重要基礎和補充。
1959年1月4日:“月球1號”的驚鴻一瞥
蘇聯“斯普特尼克1號”人造衛星的一飛沖天,宣告了人類太空年代的來臨,人類月球勘探活動隨之進入第三階段——空間勘探年代。從1958年到1976年的不到20年期間,既是為了開展月球勘探研究,更是為了搶奪空間科技霸權,美蘇兩國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探月爭霸賽,形成了人類月球空間勘探第一個高潮時期。
1959年1月2日,蘇聯“月球1號”勘探器以每秒11.7千米的高速直飛月球。由于火箭控制的差錯,“月球1號”并沒有依照預定方案撞向月面,而是從月面上空5995千米之外一掠而過,成為第一顆環繞太陽運轉的人類航天器。功敗垂成的“月球1號”,以首個挨近月球的人類航天器永載史冊。
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的激情撞擊
“月球1號”掠月8個多月之后,蘇聯“月球2號”勘探器用一天多的時刻飛越了地月之間的漫長間隔。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一頭撞向月球,墜毀在月面的兩座環形山之間。“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完成月球硬著陸的勘探器,也成為了第一個登上地球之外天體的人類航天器。
以每秒3.3千米的速度撞擊月面之前,“月球2號”勘探器發回了月球磁場和輻射帶的有關信息,證實了月球并不存在全球性的磁場。“月球2號”的成功,使得蘇聯人在探月競賽中獲得又一次完勝,讓正在苦苦追趕的美國產生了更深的危機感。
1966年2月3日:“月球9號”降落風暴洋
1966年,蘇聯人贏得了又一項重要探月成果,那就是人類勘探器的榜首次月面軟著陸。
1966年2月3日,歷經79小時的太空飛行之后,蘇聯“月球9號”勘探器抵達月球上空。它在距離月面75千米的方位扔掉儀器艙,釋放出用氣囊包裹的登月艙,使用4個小型緩沖火箭開端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下降。
2月3日格林尼治時間18時45分,“月球9號”登月艙成功軟著陸于月球風暴洋區域。四個花瓣狀的天線順利展開,登月艙裝備的攝像組件近距離拍攝了月面的黑白照片,并在8小時之后傳回了地球。“月球9號”對月球土壤的勘探,還證實月球表面滿足堅實,徹底適合展開載人登月活動。
1966年4月:“月球10號”繞月飛行
1966年3月31日,蘇聯“月球10號”勘探器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經過多次精準的變軌,“月球10號”勘探器于4月3日進入了盤繞月球的橢圓極軌跡,成為第一個實現繞月飛翔的人類航天器。
雖然不像登月行動那般令人形象深入,而且簡陋到連相機都沒有裝備,“月球10號”勘探器仍是取得了豐碩的勘探成果。在盤繞月球的460圈飛翔中,“月球10號”傳回了月球磁場、大氣層和重力分布的很多數據。使用無線電信號向蘇共二十三大直播《國際歌》,也成為美蘇月球勘探比賽中一段有趣的插曲。
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的至暗時刻
蘇聯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成功,使得美國航天事業變得相形見絀。為了扭轉晦氣的太空競賽局勢,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美國將在10年內實現載人登月,前無古人的“阿波羅”登月方案很快全面啟動。
1967年1月27日,美國宇航員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羅杰•查菲躺臥在“阿波羅1號”飛船的指令艙里,在這艘預計將于1個月后發射的飛船中進行例行測試。但是,一個小小的電火花點燃了充溢純氧的指令艙,三位宇航員在幾十秒之內便被烈火和濃煙吞噬了。閱歷了如此至暗的時刻之后,NASA花費近兩年時間改進“阿波羅”飛船,為即將進行的初次載人登月使命做好了萬全預備。
1969年7月21日2時56分:全人類的一大步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踏上人類第一次登月行動的漫漫征途。7月20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登月艙,開端慢慢地向下方的月面下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手動操縱登月艙尋找著下降地址,他的心跳從每分鐘77次驟升到156次。
和諧世界時1969年7月20日20時17分,“阿波羅11號”登月艙的支腿觸及了月球靜海區域的表面。21日2時56分,阿姆斯特朗走下登月艙扶梯的最終一階,伸出左腳印下了人類在月面上的第一個腳印。他一起說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的那樣,他在月面上邁出的一小步,一起也是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第一步。奇跡般的第一次載人登月,使得人類前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1970年9月21日:“月球16號”采樣返回
1970年9月12日,蘇聯發射了“月球16號”探測器,并在月球豐富海區域成功軟著陸。借助帶有機械臂的收集系統,“月球16號”一共收集了101克月球樣品。9月21日,“月球16號”的上面級帶著樣品從月面起飛,其回來艙于數天后再入地球大氣層下降。這種高度自動化的月球采樣回來方式,不僅為探月競賽落敗的蘇聯挽回了些許面子,也為月球樣品收集開創了愈加經濟安全的途徑。
2013年12月14日:“嫦娥”、“玉兔”游月宮
從1976年開始,人類月球空間勘探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低潮期。1990年代初期,人類的月球勘探器重裝上陣,羽翼初豐的我國航天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月球。2004年,我國探月“嫦娥工程”橫空出世,按照“繞”、“落”、“回”三步走的原則施行月球勘探,按部就班地完成繞月飛翔勘探、月球軟著陸和主動巡視,以及月球樣品主動取樣回來。
2013年12月2日,我國“嫦娥三號”勘探器奔向月球,12月14日攜帶“玉兔號“月球車軟著陸于月球雨海虹灣著陸區。人類航天器回到了闊別37年的月面,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個完成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閃耀著五星紅旗的登月勘探器和月球車,見證了我國航天的又一個榮耀時間,呆萌的“玉兔號”月球車也很快成為人氣爆棚的網紅。“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正常運行了三年以上,雙雙打破月面勘探器最長工作時間的世界紀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登上月之暗面
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的完全一致,使得月球永遠不會對地球顯露反面,“月之暗面”因此成為月球最令人感到奧秘的區域。月球本身對通訊和控制信號的隔絕,使得在60年的月球空間勘探進程中,從來沒有一個勘探器能在月球反面成功降落。
2018年12月8日,中國“嫦娥四號”勘探器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后進行了歷時近一個月令人目不暇接的變軌著陸準備。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完美登陸月球反面南極附近的馮·卡門撞擊坑,隨后釋放了帶著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為人類勘探器在月球反面的初次軟著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借助先期發射的“鵲橋”中繼衛星,“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不斷傳回大量觀測數據,正在為人類一點點揭開“月之暗面”的奧秘面紗。
從遠古時代開端的肉眼調查,到近代科學興起時期的望遠鏡調查,再到歷時六十余年的月球空間探測,人類歷來不曾中止過探索月球奧秘的努力。宇航員重返月面、建立月球基地、開發月球資源、建造月球城市……咱們與月球的情緣來日方長,人類未來的探月之旅之中,還會出現無數值得咱們銘記的難忘瞬間。
本文標題:人類探月的十個難忘瞬間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