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一生演化歷程,黑洞中子星白矮星都是黑洞死亡的殘核
黑洞
首張黑洞照片發布于2019年4月10日,它以低于所預期事件視界的尺度解析了位于M87星系中央的黑洞周圍區域。如圖所示,黑暗的中心區域的陰影,是中央區域氣體發出的光被中央黑洞的引力作用吞噬了。
如上圖可知,當恒星演化的晚期,當中心核的核反應中止之后,就會通過引力塌縮而構成細密的天體,細密的天體便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細密星,顧名思義便是體積小密度大的天體。而一個星體在引力塌縮后將構成哪種細密星,主要取決于他的質量,比如,白矮星的最大質量是1.4倍太陽質量。中子星約2倍太陽質量,太陽質量是2x10^33克。但是黑洞就更大了。有多大,聽我娓娓道來。
恒星級黑洞
:
質量在
3-15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密近雙星雙星系統最有希望找到恒星級黑洞。黑洞吸積伴星物質,構成吸積盤,吸積盤內的氣體因為摩擦加熱發作熱輻射。
這是恒星級別的黑洞
這就超大了
超大質量黑洞(上圖)
:
質
量處于100萬倍至100億倍太陽質量之間
。通常相信在所有星系的中心都會有一個或許數個超大質量黑洞。 如下圖黑洞被描繪
成印象中央的一個小黑點,
當某些物質落向黑洞,它便會與其他的物質發作碰撞并升溫。而黑洞周圍則構成了曾經為恒星的熾熱物質的吸積盤,且有一道噴流沿著黑洞的自旋軸噴出。
然鵝,然鵝,然鵝。
中等質量黑洞:
質量范圍在100-100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也有可能超越10000個太陽質量。數十年以來,地理學家發現黑洞的質量要么是太陽的幾倍、要么是幾百萬倍,
一直沒有找到處于中間值的黑洞 。
我最近做了張海報,協助更多的地理愛好者一目了然黑洞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