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探測器“旅行者2號”進入了星際空間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新年剛過,“新視野”號勘探器與小天體“天南地北”的邂逅招引了無數目光,也讓人們對這個迄今飛得最快的勘探器充滿了等待。實際上,在勘探外太空的征途上,“新視野”號并不孑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來宣告,經過41年、180億公里的飛翔后,“旅行者2號”勘探器現已穿越了日球層,進入了星際空間。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勘探器。

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脫離了日球層,但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勘探儀(PLS)現已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直接推算出數據并承認了它的脫離。“旅行者2號”的狀況要好許多,由于PLS作業正常,承認只用了一個月。

可協同觀測磁場和等離子體

“不論能傳回多少數據,都很厲害了!”談到這一發展,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討員茍利軍很激動,“‘旅行者號’系列勘探器最大的科學使命就是供給星際空間的密度和溫度等信息,它們也現已在連續供給。它們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是勘探器最大的價值。” “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相繼穿過的日球層,指的是太陽周圍的磁場和等離子體氣泡。在日球層內部,太陽風起著主導作用。一旦飛出日球層,勘探器就擺脫了這種太陽向五湖四海噴出的高電荷等離子體粒子的影響,進入更寬廣雜亂的星際空間。在這里,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速亞原子粒子開端占有主導地位。“在日球層頂之外的星際空間,仍有許多有待開掘和了解的當地。”來自加州理工大學的旅行者方案科學家艾德·斯通表明。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討員李暉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穿越日球層頂后,“旅行者2號”能夠勘探星際磁場、等離子體、以及宇宙線的信息。“關于日球層頂,咱們現在了解到它的方位及其隨太陽活動周期的改變,以及存在南北不對稱性等特性。但關于外側是否存在弓激波、氫墻特性怎么還不甚清楚。需求勘探器傳回更多信息。”李暉表明。

據他介紹,“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后現已對星際磁場進行過勘探,但沒有等離子體信息。此次“旅行者2號”將能夠完結磁場和等離子體的協同觀測,而且能夠斷定日球層頂外部是否存在弓激波。

星際空間亟待專項勘探

“旅行者2號”勘探器運用放射性物質衰變發生的熱量供電,這些放射性物質包含在被稱作放射性同位素熱發生器(RTG)的設備中。 RTG的功率輸出每年衰減約4瓦,為了節省電力,“旅行者2號”的許多部分現已被封閉。

但“旅行者2號”上還在作業的等離子體勘探儀器能夠對太陽風的速度、密度、壓力等參數進行勘探,“經過PLS的作業,科學家能夠獲得5eV-1keV的離子和電子的微觀特性。一方面,PLS能供給判別穿越日球層的重要等離子體信息,另一方面是補償‘旅行者1號’不能勘探等離子體的缺點。”李暉表明。

李暉表明,現在國際上只要NASA于2006年發射的“新視野”號在完結預訂的冥王星勘探使命后持續向星際空間進發。關于專門的星際空間勘探,國際上現在還沒有一個斷定的發射使命。可是包含我國在內的各國科學家都在活躍呼吁一個新的衛星方案。上一年10月,我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調集中科院空間中心、航天五院、北京大學的研討團隊,安排國內外專家召開了香山科學會議,活躍推進我國的太陽系鴻溝和星際空間勘探方案的立項。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0962
本文標題:新視野探測器“旅行者2號”進入了星際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