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載有俄國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航天員尼克·黑格的聯盟MS-10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由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起飛約119秒后,火箭第一級分離,位于火箭頂端的整流罩被拋下,但火箭第二級的發動機突然關閉,飛船載人艙艙與火箭緊急分離,并拋出降落傘著陸。兩名航天員狀態良好,已被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是一次成功的“無塔逃逸”案例。這樣的事件在人類航天史上很罕見,極為危險。
航天是一項“高危”活動,尤其在火箭發射階段風險極大。龐之浩介紹,實施載人飛船發射任務過程中,航天員在不同階段主要有幾種逃生方式。
首先是在火箭發射前。龐之浩說,發射塔架上設有緊急滑道,如同一個軟管,從塔架上直通地面。如果火箭或飛船出現緊急故障,而航天員已經爬上塔架,可以通過滑道迅速回到地面。我國從前蘇聯學來該技術,所有航天員都要經受這項訓練。
如果航天員已經坐進飛船,想迅速離開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發射階段,飛船受到的最大威脅來自火箭,如果其在發射臺起火爆炸、起飛后姿態失控,都會危及航天員生命。細心人可能會注意,發射載人飛船時,火箭頂端有個像天線一樣的裝置,它就是航天員的另一個“生命通道”——逃逸塔。
我國的逃逸塔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制,塔高8米,上面裝有逃逸發動機,下端連接航天員座椅。它的工作時間從火箭發射前30分鐘至起飛后120秒之間,高度覆蓋地面至40公里范圍。無論火箭是在塔架上還是升空后出現故障,它可以迅速帶著飛船與火箭分離,幫助航天員脫險。
神舟飛船逃逸塔(資料圖)
1961年,美國水星3號飛船載著假人模型升空,起飛43.3秒時,火箭因滾動和俯仰程序故障偏離軌道。故障檢測系統發出指令,逃逸系統帶著飛船座艙成功逃離并返回。 1983年9月27日前蘇聯發射聯盟T10A載人飛船時,火箭在發射臺上爆炸。爆炸前,傳感器檢測到推進劑管路中有個閥門失靈,地面人員果斷發出救生指令,逃逸系統將飛船牽引到4公里外降落。幾乎在同時,發射臺炸成一片火海,但航天員季托夫和斯特列卡洛夫得以死里逃生。
按照我國長征二號F火箭的飛行時序,逃逸塔需在火箭起飛120秒后分離,接下來將由整流罩“接班”,繼續保障航天員安全,直至飛行212.5秒后整流罩脫離。龐之浩說,如果火箭在飛行高度40公里至110公里之間出現故障,整流罩上的高空分離發動機將開始工作,幫助航天員返回。
由逃逸塔和整流罩組成的這套逃逸系統固然重要,卻也不能太“敏感”,如果稍有風吹草動就“逃跑”,不僅會給航天員增添額外風險,也將導致任務無功而返。為此我國于2002年在神舟三號飛船上開展了相關試驗驗證,以確保這套系統在緊急時能迅速響應,而不該逃時也不會“搶跑”。
當火箭拋掉整流罩后,航天員就得靠飛船脫險了。此次聯盟MS-10飛船正是如此。龐之浩說,這是人類第二次遭遇這種情況。
俄羅斯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與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
1975年4月5日,前蘇聯發射聯盟18A飛船準備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火箭飛到144公里高度時,制導系統發生故障導致其偏離軌道并帶著飛船開始翻滾。地面緊急操作火箭關機,并使飛船返回艙與火箭分離。飛船按照返回程序,載著航天員降落到離發射場1600公里外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如果不是降落傘掛在樹上,很可能會滾下懸崖。這是人類首次高空救生成功。
本文標題:俄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出現故障,航天員已被送往醫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