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桌面球體設計為幾何球體,旋轉時可以平滑旋轉。我們的實際行星在形狀和旋轉方面都不太完美。
觀察到的極地運動方向,顯示為淺藍色線,與格陵蘭冰損失(藍色),冰后期反彈(黃色)和深地幔對流(紅色)影響的總和(粉紅線)進行比較。地幔對流的貢獻很不確定。
據報道,地球自轉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球體,其自轉軸有偏移現象,在科學上被稱為“極移”。20世紀的測量表明,旋轉軸每年大約漂移4英寸(10厘米),1個世紀的漂移距離可能達到10米以上。NASA科學家根據20世紀的觀測數據和基于模型的分析,確認了造成極移現象的三個廣義地質作用的原因--格陵蘭島、冰川反彈和地幔對流。
根據20世紀的地質數據表明,1900-2000年期間,地球自轉軸以每年大約10厘米的距離漂移,整個世紀漂移距離達到10。傳統認為這一現象是由冰川反彈貢獻的,但新的研究認為還有兩大地質作用共同造成了“極移”。上個世紀極具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冰川數量的迅速削減,而格陵蘭的現象尤其嚴重,上個世紀,格陵蘭總共丟失了7500千兆噸冰量。這重新分配了冰川進入各大洋的水量,對地球自轉造成影響。
據論文,第三大因素是地幔對流,指的是地球內部熔巖的運動。這些運動不僅對板塊構造產生影響,地幔對流造成的物質升降也會重新分配地球球體的質量分布,影響地球自轉。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053
本文標題:研究:地球自轉并非完美球體,其自轉軸有偏移現象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研究:地球自轉并非完美球體,其自轉軸有偏移現象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