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天文學家發現中子星合并產生光速四倍的物質射流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去年發現中子星的戲劇性合并產生了一股似乎是光速四倍的物質射流。當然,“似乎”是這里的關鍵詞;物理定律告訴我們:沒有什么能比光更快地在太空中穿行。因此超光速運動是一種錯覺,這是由噴射流(仍然非常快)的速度和它幾乎直接向我們噴射的事實造成。研究的合著者、澳大利亞斯溫伯恩科技大學的亞當·戴勒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下屬的國家射電天文觀測站(Nrao)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根據分析,噴射流很可能很窄,至多5度,而且距離地球的方向只有20度。

研究合著作者亞當·戴勒(Adam Deller)是澳大利亞斯文本科技大學天文學家,他說:“基于我們的分析數據,這個噴射流很可能非常狹窄集中,但為了匹配我們的觀測結果,噴射流必須以97%光速的速度向外噴射。”

戴勒和他的同事加州理工學院昆瑙·莫勒(Kunal Mooley)使用各種射電望遠鏡研究中子星碰撞,此次碰撞被稱為GW170817碰撞事件。

GW170817是首次記錄的兩顆中子星碰撞事件,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中超大質量恒星超密集殘骸,該事件距離地球大約1.3億光年。同時,它開啟了“多樣化信號天文學”時代——第一個通過引力波和電磁輻射探測到的天文事件。

該事件之所以命名為GW170817,是為了紀念那些引力波事件,同時也是記錄該天文事件的時間——2017年8月17日。

科學家認為,中子星合并產生強烈爆炸,將一層物質拋向了太空。在這個殼層結構中,合并的中子星形成一個黑洞,它開始吞噬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這些物質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快速旋轉的盤狀結構,研究小組成員稱,不久之后這種黑洞盤狀結構兩極區域開始噴發物質流。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噴射流會沖破最初爆炸形成的殘骸殼,但是莫勒和研究小組的觀測結果表明,在探測到GW170817事件之后的第75天和第230天,的確發生了這種現象。

最初,噴射流與噴射出來的殘骸發生交互,形成一種繭狀結構,它的移動速度比噴射流自身移動更慢,但最終噴射流沖破繭狀結構束縛,進入星際空間之中。

研究報告合著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理論學家奧爾·戈特利布(Ore Gottlieb)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的解釋觀點是繭狀結構控制了射電釋放,直到合并后60天,在隨后的時間里射電釋放是由噴射流主導的。

在兩次觀測之間的155天里,噴射流指向了地球,似乎向前跳躍了2光年,這一距離暗示著其速度是光速的4倍,但事實上這僅是一種幻覺而已。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中子星合并是短時間伽馬射線暴的重要來源。他們補充稱,對于探測到的高能量光噴發,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噴射流幾乎要對準地球方向。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科學基金會項目主任喬·佩謝(Joe Pesce)稱,中子星合并事件非常重要,其原因有許多,同時,該事件提供的信息繼續讓天文學家感到驚奇。噴射流是在許多宇宙環境中都能觀測到的神秘現象,并且目前電磁波譜中觀測到獨特的觀測數據,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子星碰撞事件,更好地理解它們是如何發生交互作用。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054
本文標題:研究:天文學家發現中子星合并產生光速四倍的物質射流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