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發現了一種放射性分子——它來自于一場古老的恒星爆炸。在17世紀,天文學家看到一顆新星在火神座閃耀,雖然他們可以用肉眼看到恒星,但直到2013年天文學家才能夠將不同尋常的同位素分子氣體與恒星事件聯系起來,重新燃起對新星的興趣。現在在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托馬茲卡米斯基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已經證明,新星很可能是由兩顆新星合并而成的,即所謂的“紅新星”。在一顆紅色新星中,兩顆恒星在爆炸事件中合并,冷卻,然后在這個“冷卻階段”產生大量的分子氣體和塵埃。
研究人員當天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志網站上刊文介紹,這種放射性分子為氟化鋁,包含鋁的放射性同位素“鋁-26”。他們借助ALMA和NOEMA這兩臺分別位于智利和法國的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發現,這種放射性分子可能是因兩顆恒星相撞而進入星際空間的。
在距地球約2000光年的銀河系狐貍座中,兩顆恒星曾因相撞發生爆炸,然后合并形成了一顆新星CK Vul。1670年,地球上有人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在當時的觀察者看來,天上出現了一顆明亮的紅色新星。
本次發表的新研究發現,在CK Vul周圍的“廢墟”中,存在一種具有獨特光譜特性的分子,即含有“鋁-26”的氟化鋁。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形成于恒星致密內層的放射性同位素,會因恒星碰撞而被甩到星際空間。
研究人員說,“鋁-26”的發現有助于人類更好地了解恒星的合并過程。而且,雖然人類早已知道銀河系中存在大量“鋁-26”。
但是,盡管這項研究為這一古老的碰撞提供了新線索,但它也提出了新問題。多年來人們已經知道銀河系中大約有兩個26Al的太陽質量。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放射性物質的來源,但根據對CK Vul中26AlF的質量估計,研究人員認為,合并不能對檢測到的所有同位素單獨負責。因此,在銀河系中發現同位素的數量及其來源仍然是一個謎。盡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突出了CK Vul——此前從未被認為是26AlF的產生者。通過這項研究,研究小組還發現,Atacama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這樣的工具在尋找26Al的時候比在伽瑪射線天文臺更有用。這對于未來對銀河系中恒星殘余和26AlF的研究很有幫助。
本文標題:研究:古老的碰撞提供了放射性物質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