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南極科考站“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發現了有史以來能量最高的中微子觀測記錄,在這篇最新的中微子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分析了從2010年至2012年間中微子傳感器的數據,發現了兩個中微子事件的存在證據,其能量比以往類似的事件高出10倍左右。一直以來,科學家對中微子的關注度有增無減。中微子是一種微小的電中性粒子,由于中微子不帶電荷,因此其不會參與強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質量也較低,中微子的特征決定了它可以自由地穿過宇宙空間,而不受到引力或電磁力的干擾。
冰立方((IceCube)是美國設在南極洲極點處的中微子天文臺。它由分布在1立方公里內的86串光傳感器(光電倍增管)構成,每串60個,位于冰層下1450米到2450米。當高能中微子被冰俘獲,產生帶電粒子,穿過傳感器陣列,將產生切倫科夫光,從而被探測到。
(IceCube)
2017年9月22日,冰立方探測到一個能量為290 TeV的中微子。作為對比,目前能量最高的加速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只能把粒子加速到7 TeV。
冰立方的主要科學目標是通過中微子尋找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為此,它建立了一個預警網絡,對每個超高能中微子,實時重建出其方向,發布給其它望遠鏡,以便通過射電、光學、伽瑪等波段觀測對應的天體活動。觀測到這個中微子后43秒,自動預警信息發出。4小時后伽瑪射線協作網發出通知。
290 TeV的中微子(Science 361,146(2018))
剛開始,幾個天文臺并沒有看到任何反常信號。6天后,費米衛星首先報告,在冰立方給的方向僅相差0.1度的地方,有個一個月前就開始閃耀的耀變體,開始變得特別明亮。很快,十幾臺射電、光學、伽瑪望遠望也觀察到了顯著信號,比如大西洋上的MAGIC大氣切倫科夫望遠鏡。
實際上2016年冰立方就報道了活動星系核與高能中微子的關聯,相關性為95%,從嚴格的科學標準來看并不夠高,因此存在爭議。
在發現這個中微子后,冰立方重新檢查了以前的數據,在這個方向上又找到一些中微子,使相關性達到了99.9%,約為3.5倍標準偏差。不過離科學發現的5倍標準偏差標準還差一點。
冰立方計劃近期開始升級,將體積增大10倍。即便現在的結果不足以讓人信服,未來也肯定能毫無爭議地確定答案。
有意思的是,冰立方也可以在其中心一小塊區域加大光傳感器的密度,更準確地探測大氣中微子,從而確定中微子的質量順序(這個實驗稱為PINGU),而這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假如PINGU實驗得到高優先權的話,將是江門實驗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過項目團隊經過曠日持久的討論,將優先權放在了擴大冰立方陣列上。畢竟,質量順序有多個實驗可以做,而冰立方只有一個。
高能宇宙線起源之謎
耀變體(Blazar)是活動星系核的一種,是由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吸積大量物質而產生劇烈天文現象。黑洞將吸積物質的引力能,或者黑洞的轉動能量,轉化為強大的相對論噴流。如果噴流指向我們的視線,就構成耀變體。
高能宇宙線的起源是百年之謎,我們既不知道它們從哪兒來,也不知道其加速機制。人們猜測它的來源可能包括中子星、伽瑪射線暴、極端超新星、活動星系核等。
在耀變體噴流中,帶電粒子可以加速到極高能量。由于帶電粒子受宇宙中磁場的偏轉,當它們到達地球時,我們并不知道它們來自何處。也許它們已在銀河系中旋轉了幾十圈,才飄飄蕩蕩地抵達地球。被噴流加速的質子或者核,與物質相互作用時能產生高能介子,最終衰變成光子和中微子,而中微子是不受磁場干擾的,能夠直指源頭。看到290 TeV的中微子,意味著耀變體噴流可以產生至少幾萬TeV的質子和核,很可能就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粒子的出生地。
耀變體(Courtesy: A Marscher, PhysicsWorld)
歪打正著的理論家
冰立方與引力波天文臺LIGO是美國科學基金委支持的兩大項目。跟LIGO幾個不著調的倡議者一樣,冰立方天文臺的創建者弗朗西斯·赫爾任(Francis Halzen)也是理論家。他曾說,假如他有點實驗經驗的話,就不會提出做冰立方實驗,因為他不知道一般冰中會有大量氣泡,光子散射非常嚴重,導致無法重建出中微子的方向。可是實驗建成后,出人意料地發現南極地底的冰跟別處不一樣,上萬年的壓力將冰壓得非常密實,光散射問題比預想要好得多。
據報道,德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志報告稱,位于南極冰層下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IceCube)”曾在2012年發現了超高能中微子,現在,他們首次為其找到了一個位于銀河系外的源頭,這一重大發現有可能開啟中微子天體物理學的新時代。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研究員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稱,在宇宙大爆炸時期,中微子是產生得最多的粒子之一,現今仍大量產生于恒星內部的核反應,以及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的過程。
中微子又譯作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號ν表示。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質量非常輕(有的小于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
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科學界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
2012年,“冰立方”發現了有史以來能量最高的中微子,其能量高達2000萬億電子伏特,這比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高能質子還要高300倍,如此高能量的中微子應來自極高能量的宇宙線粒子的碰撞過程。在過去幾年中,科學家一直在搜尋可能產生它們的奇異天體活動。
最近,科學家們對來自距離地球90億光年之外的“PKS B1424-418”活動星系產生的射電和伽馬射線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微子和活動星系爆發在時間和方向上一致,由此,推斷出中微子可能來自此銀河系外活動星系的爆發,使其成為首個擁有銀河系之外源頭的超高能中微子事件。
本文標題: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冰立方”因中微子而被找到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