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總是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宇航員進入太空,常人總是幻想著也能在太空中翱翔。這不,有一位記者把這種幻想變成了事實,進行了火星之旅,體驗一下外星生活了。
據報道,對于那些準備登陸火星的宇航員來說,他們要經歷數月孤獨、單調和擁擠的生活。不久前,蒂布肯親自參加了火星模擬任務,當了一天火星宇航員,并感嘆“真不容易”。
以下就是蒂布肯的親身經歷:
當我看到眼前的大洞時,我的心跳開始加速,呼吸也加快,閃亮的白色頭盔塑料面板變得模糊不清。同伴警告我:“小心!如果你從這里掉下去,火星之旅就變成了單程旅行。”當時,我的腳踩在脆弱的紅色火山巖上嘎吱作響,小心翼翼地穿過“沒有回頭路”的深淵,我在心里這樣稱呼它。
我正在夏威夷大島的莫納羅亞(Mauna Loa)火山上,但是無邊無際的紅色和黑色巖石讓我覺得自己正在火星上。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我正參觀夏威夷太空探索模擬棲息地(Hawaii Space Exploration Analog and Simulation habitat),或者簡稱為火星HI-SEAS。這里的海拔高達2500米,距離海灘約有一小時的車程。數十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準宇航員曾在這里居住過,每次最多為6人,他們住在368立方米的白色圓頂建筑里,接受最多長達一年的訓練。
他們正在準備執行未來火星任務,其中大多數是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每次外出時都要穿著宇航服,每次與外界交流時,他們都會經歷20分鐘的延遲。今天,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此前提醒我大洞的亨克·羅杰斯(Henk Rogers)說:“火星基地離人類文明的距離,在這個島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羅杰斯是位企業家,擁有《俄羅斯方塊》(Tetris)游戲的版權,他也擁有這個白色的巨大圓頂建筑。羅杰斯想讓人類能夠在月球和火星上開拓殖民地。他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這是為什么?因為它們太愚蠢了,無法離開這個星球。我們至今還在這里,就像恐龍一樣愚蠢。”
但這并非意味著我們不去嘗試。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2016年為美國宇航局(NASA)設定了關鍵目標,即將人類送往火星進行探索。而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去年表示,他希望美國宇航員能重返月球。私營公司也想擺脫地球的引力。名為“月球快遞”(Moon Express)的初創公司希望能將機器人派到月球采礦。
亞馬遜(Amazon)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創立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希望“人類能長期在太空中生存”。英國大亨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公司自稱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太空航空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計劃前往火星。SpaceX預計將在2022年發射第一艘貨運飛船。
美國宇航局在其網站上稱:“火星是人類探索的下一個有形前沿領域,這是個可實現的目標。開拓火星存在許多挑戰,但我們知道它們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正在邁向前往、登陸和居住在火星的路上。”然而,在我們能夠在火星上生活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楚,人類是否能夠應對孤獨、單調和多年被困在惡劣環境中的心理壓力。這就是火星HI-SEAS基地的由來,也是美國宇航局在本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努力的一部分。
任務動態
火星HI-SEAS項目由美國宇航局資助、夏威夷大學主導,自2013年初以來,已經有六組準宇航員參加訓練。任務持續4個月到一年不等。作家、前物理學家凱特·格林(Kate Greene)首個HI-SEAS任務團隊的副指令長,她說:“我當時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認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也不過如此。每天就是關于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如何應對自己的日常生活。”
第一個團隊研究的是預先包裝好的“速食”食品的營養價值和心理社會效益,而不是食用有保質期的食品。此次任務有兩個目標:一是了解人們對哪些食物感到更滿意,二是這些食物如何影響宇航員對電力、水、食物和其他補給的使用。
下一個團隊負責研究試驗團隊的動態和表現,最近的團隊探索了執行長期任務最理想的成員性格組合。夏威夷大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教授、HI-SEAS基地負責人金·賓斯特德(Kim Binsted)表示:“如果你將火星任務視為一個系統,即人類系統的一部分,如果出現問題,其災難性后果與火箭爆炸相同。他們能夠很好地進行合作是絕對必要的。”
不僅要配合工作,他們也得好好相處。根據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計算,宇航員需要大約9個月時間才能到達火星,并在那里停留超過16個月,直到我們的軌道再次接近,然后再花9個月時間飛回家。
室內設計
夏威夷大學和美國宇航局(NASA)設計了“棲息地”和“使命”,以模擬真正的探險條件。我穿過圓頂建筑的前門,并迅速地關上身后的門。模擬的氣閘意味著我不能通過圓頂建筑的內門,需要等到外門緊緊關閉。我穿過塑料簾子,進入HI-SEAS棲息地的最重要部分。
我立刻發現了跑步機,參訓人員每天都要使用它。這個占地超過110平方米的開放式一樓設施里有幾張靠墻排列的辦公桌、一間廚房(里面有玉米餅和花生醬之類的現成食材)、一張供團隊聚餐使用的可折疊桌子,一間帶堆肥馬桶的浴室(不需沖水),還有用于進行各種實驗的實驗室。每個人每周總共可以使用8分鐘淋浴。
圖2:穿過氣閘(左邊)進入HI-SEAS棲息地的主要部分。占地超過110平方米的一樓有辦公桌、廚房、實驗室和淋浴間,樓上是6名志愿者睡覺的小房間
一個連接在拱頂上的鋼制集裝箱可以充當工作間,人們可以在這里進行他們的項目。在不穿宇航服時,廚房旁邊的窺視孔是他們觀看外面世界的唯一方法。電力來自安裝在圓頂建筑附近的大型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儲存太陽能用于夜間使用,氫燃料電池則充當備用電力,以備陰天太陽能無法產生所需的電力。
狹窄的空間
樓上的閣樓是宇航員們的隱私之處。我發現有6個小房間,它們布置得像車輪上的輻條,每個房間都有一張窄窄的床。少數房間還有一個小桌子或床頭柜。我可以在每個房間的入口站直,但當我走向后墻的斜坡時,必須彎下腰。這六間臥室連同半間浴室,總共占地不到40平方米,略高于美國人平均的酒店房間面積。這絕對是非常狹小的。
相比之下,工程工具箱(Engineering Toolbox)參考網站建議在設計公寓時每人需分配9至37平方米的空間。HI-SEAS棲息地的臥室面積不足6.5平方米。考慮到這里是主樓層,每個居民都有個稍微舒適點兒的25平方米手肘房。雖然狹小的居住空間是個巨大挑戰,但最難處理的部分可能是與外界溝通。
發送給朋友和愛人的每條信息都需要延遲20分鐘才能到達,而回復同樣需要20分鐘。甚至加載網站也要花40分鐘(互聯網服務器收到請求需要20分鐘,服務器回復需要20分鐘)。這些延遲導致Skype、即時通訊信息、流媒體以及打電話都成為不可能。羅斯·洛克伍德(Ross Lockwood)說:“我明白了孤獨意味著什么。”洛克伍德在2014年初參加第二次HI-SEAS任務,并撰寫了有關凝聚態物理的博士論文。
人們可以查收郵件、下載電影和音樂,盡管這也可能讓人沮喪。洛克伍德說:“如果你想看Netflix的節目,可以瀏覽Netflix網站,并看到一個倒計時計時器,上面寫道:‘從現在開始40分鐘,你可以看到請求的內容。’使用互聯網成了件麻煩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洛克伍德給“棲息地”的電腦編程,讓它在睡覺時預裝自己想要的所有網站,這樣他醒來后就能更快地瀏覽這些網站。盡管困難重重,格林和洛克伍德都表示,如果被選中前往太空,他們不會猶豫。
離家更近
人類上次離開地球軌道是在1972年,當時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和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在Taurus-Littrow月球谷漫步,羅納德·埃文斯(Ronald Evans)駕駛著指揮艙直到他們返回。
夏威夷大學研究月球火山學的副研究員杰弗里·吉利斯-戴維斯(Jeffrey Gillis-Davis)說:“阿波羅計劃帶來的科學成果是巨大的,我們學到了很多關于地球最近鄰居的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重返月球,包括特朗普總統在內。
去年12月份,特朗普簽署了行政令,要求美國“引導人類重返月球,進行長期探索和利用,然后再執行人類前往火星和其他目的地的任務”。他在簽字儀式上說:“這標志著美國宇航員自1972年以來首次重返月球,進行長期探索和利用。這一次,我們不僅要插上美國國旗,留下腳印,還要為最終的火星任務打下基礎,也許將來,我們將到達更多的星球。”
羅杰斯一直在努力說服世界各地的太空組織在夏威夷大島上培訓可能前往月球的宇航員。他和他的團隊始終在尋找火星HI-SEAS棲息地附近的某個地點,以此為目標建立新的基地。這些訓練不僅僅是心理上的。由于崎嶇不平的地形,與月球表面是如此的相似,夏威夷是個理想的訓練基地,可用來訓練駕駛月球車,并使用月球巖石制造建筑材料。
太平洋勘探系統國際航天中心項目主管羅德里格·羅莫(Rodrigo Romo)表示:“如果我們去月球或火星,我們需要能夠使用可用的資源建設棲息地、庇護所,以及提取淡水。“太平洋勘探系統國際航天中心是個夏威夷政府機構,主要進行材料研究,包括使用火山巖石制磚、工具、玻璃和纖維,以抵御熱或輻射影響。
重返地球
在勉強避開沒有回頭路的深淵之后,我的腿依然在顫抖。我收起透明的塑料面罩,大口吸了一口空氣(這是我在火星上做不到的)。我的手在笨重的黑色手套里摸索著,智能手機掉進深淵的幻覺閃過我的腦海。我跟著羅杰斯、羅莫和我們的探險隊返回,穿過閃亮的黑色火山巖和銹色的地形,看著我的腳,這樣我就不會錯過一步。
我聽到羅杰斯在我的頭盔里通過聲音系統講話,他解釋了我們所看到的風景,以及為什么這個位置是為太空旅行做準備的最佳地點。當我在地平線上看到火星HI-SEAS棲息地的白色圓頂時,我感到如釋重負。我知道自己很快就會回來,并且能脫掉讓人感覺悶熱的宇航服。當我進入圓頂之前停下來的時候,我不禁想知道20年后火星上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
屆時,那里將是由幾十人組成的荒涼前哨站,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殖民地?不過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在到達那里之前,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非常有趣的是,未來我們在進入火星城欣賞之時,就會像在歷史悠久的城市漫步一樣,會發現古老的舊建筑,會當初時代的材料建成。而不遠處可能就是最新的建筑,它們用時下最流行的材料建成。會有時空錯落的感覺,感受起來也非常美妙吧。
本文標題:火星之旅:感嘆"真不容易"!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