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汗連連:昨日傍晚有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小行星太陽系形成后的物質殘余。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征來看,它們并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言人表示,截至2017年12月24日,人類已經發現地球周圍有17495個近地天體,其中小行星為17389個。

      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推進冰箱大小、能阻止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宇宙飛船的研發,并計劃在2024年利用一顆對地球沒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測試。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演示讓小行星改變軌道技術的任務。“雙小行星變軌測試”將利用所謂的動能撞擊技術——撞擊小行星使之改變軌道。 

 

   據報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驚出一身冷汗——一顆小行星27日傍晚與地球擦肩而過!與地球的最近軌道距離僅有0.014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地日平均距離)。這顆小行星什么來頭?躲過一劫的地球,下次還會不會這么幸運?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記者從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臺)獲悉,該臺新發現的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于(北京時間)27日晚18時18分在距離地球9.18個地月距離處飛掠地球。

  2月22日,紫臺科研人員利用近地天體望遠鏡觀測到一顆亮度為20等的移動天體,其運動速度為0.15度/天。紫臺隨即將該目標信息上報到國際小行星中心,并發起亞洲-太平洋小行星監測網對其進行跟蹤觀測。通過對該目標的全球聯合跟蹤觀測,于2月25日被確定為一個新的近地小行星,并予以2018 DH1的國際臨時編號,該目標確定后已被美國金石雷達列為觀測對象。

  這顆近地小行星軌道半徑長為2.10天文單位(約3.15億公里),偏心率為0.60,軌道周期為3.04年,絕對星等為21.1等(衡量天體光度的量,數值越小越亮),與地球的最近軌道距離為0.014天文單位(約210萬公里),27日從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飛掠時的視星等可達15.8等。據悉,這顆小行星的大小目前還不能確定,需進一步觀測。

  這顆近地小行星為阿波羅型,這類小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偏心率大,這可能與短周期彗星有關。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發現約30顆。它們體積都很小,直徑約400—8000米。阿波羅型小行星軌道傾角大,具有很扁的軌道,其中有些小行星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

  根據劃分標準,如果一顆天體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不到1.3個天文單位,便被視為近地天體。如果近地天體逼近地球并且寬度超過140米,便被歸為潛在威脅天體之列。絕大多數近地天體和潛在威脅天體都是小行星。

  科學家每年都會發現大量小行星,并研究它們對地球的影響。目前,科學家共發現100多顆近地彗星,1.7萬多顆近地小行星以及大量近地流星體。

     目前,美國宇航局已啟動“太空警衛”計劃,與歐盟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對近地天體進行觀測。科學家們開始監測尺寸超過1千米的近地天體,如果撞擊地球,這樣的“大塊頭”將摧毀人類文明。今年2月,我國作為正式成員加入了聯合國批準成立的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紫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作為我國該領域的主干設備,也一直致力于近地天體的觀測研究。

  紫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近地天體望遠鏡的跟蹤觀測,發現該小行星以約5小時的周期在自轉,這對于進一步研究該小行星的形狀等具有重要意義。

  地球每年都會與一些小行星不期而遇,大多有驚無險。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小行星最終墜落地球,會給人類造成傷害。例如,2013年,一顆寬度55英尺(約合17米)的小行星闖入俄羅斯上空的大氣層,制造了所謂的“車里雅賓斯克事件”,產生的沖擊波破壞了大約7200座房屋,超過1500人被爆炸造成的玻璃碎片所傷。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180
本文標題:冷汗連連:昨日傍晚有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