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場源對位于其后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所產生的會聚或多重成像效應。因類似凸透鏡的匯聚效應,因而得名。引力透鏡效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現象,由于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畸變,使光線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發生彎曲(光線沿彎曲空間的短程線傳播)。如果在觀測者到光源的視線上有一個大質量的前景天體則在光源的兩側會形成兩個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鏡放在觀測者和天體之間一樣,這種現象稱之為引力透鏡效應。對引力透鏡效應的觀測證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確實是引力的正確描述。
引力透鏡系統RXJ1131-1231圖像,中心可以看到前景星系,以及周圍的四個背景類星體鬼影。估算認為這個透鏡星系中存在數萬億顆行星
另外一張引力透鏡系統RXJ1131-1231圖像,中心可以看到前景星系,以及周圍的四個背景類星體鬼影
借助類星體微引力透鏡技術,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宣布發現了一群流浪行星,它們的質量小到月球,大到木星。發現這些行星的地點是在強引力透鏡系統RXJ 1131-1231的前景星系中。
RXJ 1131-1231是一個類星體星系引力透鏡系統,其背景上存在一個類星體,這是一類體積很小,但是光度驚人的天體,其成因可能與黑洞作用下的強烈活動星系核有關。這個類星體發出的光線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被前方的大質量星系彎曲了,從而形成這個背后類星體的多個“鬼影”。
而與此同時,這個背景類星體的光線在穿過前景星系時同時也會受到星系內部不同位置的恒星引力影響而發生非常微小的光線彎曲。這種效應被稱為“類星體微引力透鏡”。
開展這項研究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天文學家戴新宇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埃德瓦多·古爾加斯(Eduardo Guerras)對外表示:“借助類星體微引力透鏡技術,我們能夠檢測到在RXJ 1131-1231系統內的自由移動的天體,其質量可以小到木星,甚至月球的水平。”
該項研究中使用的相關數據來自美國錢德拉塞卡X射線空間望遠鏡。
戴新宇教授表示:“我們對于這項發現感到非常興奮,這是我們首次在銀河系之外發現系外行星。這些小型行星是我們使用微引力透鏡技術所發現信號的最佳解讀。”他說:“我們對信號頻率進行分析,并借助數據建模方式推算這些信號背后所代表的系外行星的質量。”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多次使用微引力透鏡技術找到銀河系內部的系外行星,而此次發現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證明了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
古爾加斯表示:“這個星系非常遙遠,距離地球達到38億光年,我們沒有任何機會能夠直接觀測到這些行星,即便是科幻小說里幻想過的最強大的望遠鏡也不行。但是我們現在卻能夠對它們開展研究,不僅揭示它們的存在,甚至還能計算出它們的質量,這正是科學的魅力所在!”
最早,尋找微引力透鏡現象的人主要想研究的是銀河系伴星系中那些一小團一小團的暗物質。但最近幾年里,人們發現,微引力透鏡實際上是尋找地外行星的有力手段。
本文標題:科學家新發現一群流浪行星,小到月球,大到木星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