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信號來自一個“星體家族”,非地外智慧文明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人們最早認為恒星是永遠不變的。而大多數恒星的變化過程是如此的漫長,人們也根本覺察不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靜。后來人們發現,有些恒星也很“調皮”,變化多端。于是,就給那些喜歡變化的恒星起了個專門的名字,叫“變星”。

       脈沖星發射的射電脈沖的周期性非常有規律。一開始,人們對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們發電報聯系。據說,第一顆脈沖星就曾被叫做“小綠人一號”。

      據報道,50年前,幾位天文學家獲得了一項革命性宇宙發現,有助于解釋最初猜測的智慧地外文明現象。

  1967年11月,當時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喬斯林·貝爾(Jocelyn Bell)首次揭曉了脈沖星的真實面紗,當一顆超大質量恒星耗盡燃料,并且自身坍塌,它將形成一個非常密集的球狀物質。在發現脈沖星之后,該天體提供了對恒星生命周期和物質極端狀態的觀察,并提供了支持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證據。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使用脈沖星探測引力波,或者宇宙結構中的漣漪,同時使用脈沖星作為太空導航系統的一部分。

  脈沖星快速旋轉,同時,向外輻射電波至太空。該情況類似于上下軸旋轉的燈塔,能夠從第二個軸輻射兩束光線。當燈塔光線照射在水面時,穩定光束看上去就像一個光脈沖時而打開,時而關閉。脈沖星也是如此,如果一束光線掃過地球,對于天文學家觀測而言就像某個天體閃爍或者脈動。

如圖所示,脈沖星是快速旋轉、較高磁化恒星。如圖所示,脈沖星是快速旋轉、較高磁化恒星。

  在導師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的指導下,貝爾·伯內爾(Bell Burnell)在英國穆拉德射電天文觀測臺使用射電望遠鏡研究天體,據悉,休伊什設計了穆拉德射電望遠鏡,并且他是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獲獎原因是發現了脈沖星。

  穆拉德射電望遠鏡的目的是使用一種叫做“行星際閃爍(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的技術研究射電宇宙,休伊什打算使用這種方法觀測類星體,或者被黑洞周圍物質照亮的大型星系超級明亮中心區域。類星體的亮度各不相同,他認為“行星際閃爍”技術適用于識別這些亮度變化。

  休伊什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記者采訪時說:“我和同事正在觀測穆拉德射電望遠鏡,我們的目光遠遠超出光學望遠鏡所能看到的,實際上,我將感到非常榮幸,這就像打開一扇宇宙之窗,我是窺探宇宙謎團的第一人,并能看到宇宙存在的神秘景象。”

  伯內爾負責操控望遠鏡和分析數據,依據伯內爾在上世紀70年代《宇宙搜索雜志》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她使用“行星際閃爍”技術,發現了一顆閃爍周期僅1.3秒的天體,這種類型情況持續了好幾天才結束。這顆天體似乎與類星體不匹配,后期研究人員解釋稱,這一信號與大多數宇宙現象的普遍混沌屬性相沖突。此外,光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射電頻率,然而多數自然來源會在一個更大范圍內輻射。

上世紀70年代,休伊什、伯內爾和其他研究同事聲稱,他們可能發現一個人造信號——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釋放的。伯內爾甚至將發現的第一顆脈沖星稱為“LGM1”,這是“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en 1)”的縮寫。  上世紀70年代,休伊什、伯內爾和其他研究同事聲稱,他們可能發現一個人造信號——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釋放的。伯內爾甚至將發現的第一顆脈沖星稱為“LGM1”,這是“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en 1)”的縮寫。

  出于這些原因,伯內爾、休伊什和其他天文部門的其他成員不得不承認他們可能發現一個人造信號——由一支地外智慧文明釋放的。伯內爾甚至將第一顆脈沖星稱為“LGM1”,這是“小綠人1號(little green men 1)”的縮寫。

  之后伯內爾在報告中指出,休伊什在沒有她的情況下召集了一次會議,會上與其它部門成員討論了他們應當如何向世界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表示,雖然他們的同行科學家可能持有懷疑態度,但很可能探測到一支智慧外星文明會對公眾媒體制造軒然大波。媒體也很可能將這樣的故事夸大化,最終焦點會關注這些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甚至一位研究員提議(在一定程度上是個玩笑)銷毀他們的數據,忘記整件事情。

  數年之后,伯內爾表示,她對奇怪信號的出現感到迷惑不解,另一方面,作為一名研究生,她試圖在資金耗盡之前完成論文工作,但對于脈沖星的研究正逐漸從她的主要工作中消失。

  伯內爾在《宇宙搜索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猜測一些愚蠢的小綠人會選擇我們的太空信號和頻率,與地球人類進行通訊。”

  伯內爾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她通過無線電陣列的數據發現一個類似、經常重復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于銀河系的一個完全不同區域,信號表明這是一個“星體家族”,而不是試圖接觸人類的一支地外智慧文明。

天文學家觀測的多數中子星都是脈沖星,它們釋放較窄的輻射光束。它們能兩個太陽質量的天體壓縮成一座城市大小,將物質壓縮至最高穩定密度狀態。

  天文學家觀測的多數中子星都是脈沖星,它們釋放較窄的輻射光束。它們能兩個太陽質量的天體壓縮成一座城市大小,將物質壓縮至最高穩定密度狀態。      伯內爾在2010年拍攝的一部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中說:“這項研究最終排除了‘小綠人’的假設,因為不太可能在宇宙兩個不同的區域存在兩支類似的外星文明,他們不會同時決定向地球發送信號,使用一種簡單技術和非常普通的頻率。它應當是一種新類型的恒星,此前未發現過的,之前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式公布此類恒星的發現。”

  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休伊什,以及射電天文學家馬汀·賴爾(Martin Ryle),他們的獲獎理由是:獎勵他們在射電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賴爾在天文觀測和技術發明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孔徑綜合技術(aperture-synthesis),同時,休伊什在發現脈沖星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雖然伯內爾沒有公開質疑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的決定,但是不可否認她在脈沖星發現中所做的貢獻,伯內爾的研究觀點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媒體的爭議。

      由于脈沖星是在蹋縮的超新星的殘骸中發現的,它們有助于我們了解星體蹋縮時發生了什么情況。還可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揭示宇宙誕生和演變的奧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脈沖星的行為方式也會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

        每顆脈沖星的周期并非恒定如一。我們能探測到的是中子星的旋轉能(電磁輻射的來源)。每當脈沖星發射電磁輻射后,它就會失去一部分旋轉能,且轉速下降。通過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測量它們的旋轉周期,我們可以精確地推斷出它們的轉速降低了多少、在演變過程中能量損失了多少,甚至還能夠推斷出在因轉速太低而無法發光之前,它們還能生存多長時間。

        事實還證明,每顆脈沖星都有與眾不同之處。有些亮度極高;有些會發生星震,頃刻間使轉速陡增;有些在雙星軌道上有伴星;還有數十顆脈沖星轉速奇快(高達每秒鐘一千次)。每次新發現都會帶來一些新的、珍奇的資料,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幫助我們了解宇宙。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222
本文標題:神秘信號來自一個“星體家族”,非地外智慧文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