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近日宣稱他們找到了火星上一處隕石撞擊坑,該撞擊坑可能與火星古代的一次劇烈撞擊事件有關,當時那場撞擊引發火星上的一次強烈海嘯,洶涌的海水橫掃火星表面的大片區域
今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道,近日科學家宣稱火星上一處隕石撞擊坑被他們找到了,該撞擊坑可能與火星古代的一次劇烈撞擊事件有關,當時那場撞擊引發火星上的一次強烈海嘯,洶涌的海水橫掃火星表面的大片區域。
在大約30多億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撞擊了火星,一個科學家小組相信。扎進當時火星上的巨大海洋中,并掀起海嘯浪潮高度超過150米。最新研究認為,位于火星北半球的羅蒙諾索夫撞擊坑(Lomonosov Crater)符合經由濺射沉積物分析得到的作為撞擊中心點的各項特征。在此間舉行的第48屆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關于這項研究的詳細情況已經做了報告。
火星北半球存在廣袤的平坦低地,盡管近幾年這種觀點不如之前那么流行,但一部分科學家仍然堅信這里曾充滿海水,是一個巨大的海洋。而有研究認為在火星北部低地與南方高地之間的交會地區存在海嘯發生的痕跡則進一步加深了這樣的觀點。
任職于法國巴黎大學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弗朗索瓦·科斯塔德(Fran?ois Costard),任職于美國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史蒂夫·克里福德(Steve Clifford)和同事們對那些很顯然源自北部平原地區,并濺射到南部高地邊緣地帶的沉積物質分布進行了制圖和分析。科斯塔德表示:“我們在火星北部平原和南部高地之間的交會地帶發現了典型的海嘯成因沉積物分布。這一證據支持這樣一觀點,即火星在當時存在一個巨大的北部海洋。”
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克里福德,對在兩種地形交會的區域觀察到的特征之一是一種葉片狀流動沉積物,這一現象進行了解讀。他說:“這些沉積物從北部平原逆向向南部高地邊緣延伸,并且其分布大致與古代推測中海岸線的位置相一致。弗朗索瓦和同事們開展的數字模型能夠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明當時北部平原地區是一片巨大的海洋。另外,我們還在該區域觀察到另外一種特殊結構,也就是所謂的‘指紋地形’。這是海嘯波浪沖上海岸后與后續涌浪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痕跡,數字模型顯示這種海嘯波作用下可能形成的沉積物形態與我們在火星上這一區域所觀察到的沉積物形態十分相似。”而此前,這一指紋般的特殊結構曾經被解讀為某種冰火山爆發形成的結果。
科學家們猜想中的這次海嘯事件可能曾經深入內陸超過150公里,浪高超過100米。克里福德表示:“在大約30億年前這樣一次巨大的海嘯事件如果我們能夠最終證實的確發生過,那么一個巨大的海洋就必然于今天火星的北部平原地區存在過。”他說:“這是關鍵的一點,因為它表明當時的火星上存在數量十分可觀的水量。”
研究人員目前已經找出了他們所認為的造成了這場巨大海嘯最有可能的撞擊坑,也就是直徑120公里的羅蒙諾索夫隕坑,很明顯這是以18世紀俄國的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名字命名的。這個隕坑存在嚴重的侵蝕現象,邊緣已經難以辨認。
弗朗索瓦·科斯塔德表示,共產生了兩輪海浪在這場撞擊事件中。他說:“海嘯的規模非常巨大,速度極快。從最初,撞擊事件造成了一個直徑大約70公里的撞擊坑,而這樣的撞擊事件會造成巨量海水的翻涌,海嘯流速可以高達每秒60米以上。最初的狂浪浪高超過300米,而就在數小時之后,海嘯就抵達了距離撞擊點數百公里之外當時的海岸邊并猛烈沖擊海岸線。
滔天的巨浪猛烈地沖擊海岸附近的山區和高原,洶涌穿過峽谷,并在其身后留下葉片狀的沉積地貌。科斯塔德表示:“最后,隨著海水重新填滿形成的撞擊坑,在此過程中產生海水的回撞,第二波海嘯波洶涌產生。
在30億年前如果火星表面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海洋,那么當時的火星要比現在更適合居住,從而讓科學家們好奇是否有可能在今天的火星上找到當年火星生命留下的跡象?
史蒂夫·克里福德表示:“除了海嘯之外,我們想象不出任何其他可能的機制能夠產生類似我們所觀察到的那種分布在高地-平原交會區域的葉片狀沉積地貌。”他說:“此前所有其他關于火星是否曾經存在大量水體的證據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此次從地貌入手給出的線索卻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它證明火星曾經是一個擁有豐富水體的星球。”
相關研究論文已經在《地球物理學研究-行星學》雜志上發表。此前已經有其他研究團隊同樣報告過在火星表面識別到海嘯曾經發生的痕跡,但還從未有任何團隊明確地指出某個撞擊坑可能是導致該次海嘯的撞擊點。
本文標題:撞擊引發海嘯 火星上隕石撞擊坑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