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HD 106906是研究此類現象的完美樣本。它只有一個巨大的行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1倍
據國外媒體報道,整個形成過程會留下“旱地滑冰”殘骸盤是當行星開始形成時,在年輕的中央恒星周圍不斷旋轉并相互碰撞。與太陽系的柯伊伯帶類似,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行星形成留下的殘骸盤,并對此加以研究,有助于了解形成行星系統的整個過程。確認現存行星引力會對圓盤結構造成怎樣的影響是研究的重要部分。大部分此類研究都著重于存在于殘骸內部的行星是如何確定其形狀的,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直接從地球上觀測到的圓盤特征。
由卡內基基金會Erika Nesvold帶領的新研究則側重于研究位于圓盤外的行星是如何影響圓盤的,而且發現圓盤的形狀可以表明行星是形成于圓盤外的,還是一開始存在于圓盤內部,后來才移動到外部的。恒星HD 106906是研究此類現象的完美樣本。它只有一個巨大的行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1倍,軌道離宿主恒星非常遠,至少是地球距太陽的650倍。這個名為HD 107906b的行星軌道位于其宿主恒星殘骸盤外部,比行星距恒星的距離近10倍。
Nesvold及其同事,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madarNaoz和Michael Fitzgerald創建了HD 106906系統的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一個外圍行星是如何影響殘骸盤的結構。Nesvold表示,我們在沒有向該系統添加其他行星的情況下成功創建出HD 106906的殘骸盤結構,因為有些人認為添加其他行星是觀測其結構的必要條件。僅靠這個遙遠而巨大的行星的引力就能夠正確塑造系統平面,非圓形環,以及塑造出我們目前觀測到的圓盤形狀。
而且,這個模型能夠幫助Nesvold及其團隊更好地了解HD 106906b行星的軌道特征與形成歷史。研究結果表明,與一些猜測恰恰相反的是,這顆行星很有可能形成于圓盤外部。如果行星是形成于內部,后來才移動出去的,那圓盤的形狀就會與現在看到的不同。Nesvold表示,其他由遙遠巨大行星引力影響而塑形的殘骸盤可能與此類似。這個模型可以重建并使圓盤的各種特征更加形象,且有助于我們了解整個行星系統的進化過程。
本文標題:科學家最新發現行星形成留下的殘骸盤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