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決定讓“黎明”號探測器繼續停留在谷神星軌道上。
本報訊曾探測過小行星帶兩顆最大天體——灶神星與谷神星的“黎明”號探測器將不會執行第三項探測任務。
7月1日,美國宇航局(NASA)總部表示,該探測器將繼續停留在谷神星軌道上,而不會像項目負責人之前設想的那樣,在2019年,利用其離子推進器引擎拜訪導神星(145 Adeona),后者是一顆直徑150千米的小行星。
在得知這一決定后,“黎明”號探測器團隊感到驚訝和失望。項目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Chris Russell表示:“我認為我們當中每個曾談論過該計劃的人都對此充滿熱情。”他說:“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到來之前,我未曾有過任何負面情緒。”
位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NASA行星部門的負責人Jim Green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一決定是基于一個高級審查小組的建議,該小組評估了NASA正在進行的全部行星飛行任務。 Green表示:“與飛越導神星相比,對谷神星的長期觀測,尤其是隨著這顆小行星越來越靠近近日點(其運行軌道與太陽具有最短距離的一部分),將有可能提供更多有意義的科學發現。”
發射前的黎明號
事實上,NASA將支持一項延伸自“新視野”號探測器項目的任務,該探測器曾于2015年7月飛越冥王星。“新視野”號探測器團隊如今被準許繼續追趕2014 MU69——這是一顆冰冷的直徑為30千米的柯伊伯帶天體,并計劃于2019年1月1日與其匯合。該項目負責人、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Alan Stern在今年早些時候曾表示,與飛越冥王星時的高度相比,此次“新視野”號探測器將僅以前者1/4的高度掠過2014 MU69。
在四個旋轉反應輪中有兩個失效的前提下,“黎明”號探測器完成的任務已經大大超出了預期。目前該探測器在用聯氨燃料穩定自身,但這些供給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黎明”號探測器團隊需要利用這個月的一次機會讓該探測器脫離谷神星軌道進而飛向導神星,因此Russell表示,認為待在原地的科學比拜訪一顆新的小行星的機會更重要的想法是錯誤。
為了有足夠的燃料撐過未來幾個月,“黎明”號探測器將不得不被提升至一條更高的軌道上。而Russell表示,這對于已經被繪制完成的谷神星來說,不會有多少在科學上有趣的變化跡象發生。
“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證據表明在我們的數據中出現了時序變化。”Russell說,“必須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來識別這些變化,而我們維持不了幾個月了。”
NASA并沒有公布這份每兩年實施一次的高級評估報告。而其他行星任務將繼續得到支持,它們包括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機遇”號與“好奇”號火星車、火星“奧德賽”號軌道飛行器以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
“黎明”號探測器于2007年9月發射升空,開始長達8年超過50億公里的星際探索之旅。它在2011年7月進入灶神星軌道,對其展開了14個月的探測,采集了關于灶神星的珍貴數據和圖像。該探測器于2015年3月進入谷神星軌道并運行至今。這架斥資4.73億美元的探測器在距離谷神星表面375公里的軌道上運行,其初始任務持續至2016年6月。
太陽系的小行星帶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天文學家估計這里有約50萬顆種類各異的小行星。谷神星是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平均直徑約為950公里,此前從未有探測器到訪。灶神星是與地球類似的巖石天體,而谷神星是典型的冰雪天體,這兩個極不相同的天體竟可同處一個小行星帶上,其原因也是“黎明”號探測器需要揭示的奧秘之一。
本文標題:不去導神星了 “黎明”號拒絕第三次出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