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座星系又叫仙女星系,位于仙女座方位的擁有巨大盤狀結構的旋渦星系,直徑16萬光年,距離我們有254萬光年,是銀河系最近的大星系。仙女星系在梅西葉星表編號為M31,星云星團新總表編號位NGC 224,視星等為4.36,在東北方向的天空中看起來是紡錘狀的橢圓光斑,是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天體。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同處于本星系群,質量是銀河系的二倍,直徑至少是銀河系的1.5倍。
1612年,第一個以望遠鏡進行觀測和記錄是西門•馬里烏斯,
1764年,梅西爾將他編目為M31,并不正確地相信西門•馬里烏斯為發現者,卻未察覺阿爾蘇飛在更加早期的工作。
1785年,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注意到在仙女座星系的核心區域有偏紅色的雜色,使他相信這是所有星云中最靠近的“大星云”,并依據星云的顏色和亮度估計(并不正確)距離應在天狼星的2,000倍之內。
1786年,赫歇耳第一個將仙女座星系列入能分解為恒星的星云。
1864年,威廉•哈金斯在觀察仙女座星系的光譜,注意到與氣體星云不同仙女座星系的光譜是在頻率上連續的連續光譜上疊加上了暗線,很像是單獨的一顆恒星,因此他推論仙女座星系具有恒星的本質。
1885年,一顆超新星出現在仙女座星系(是仙女座S),這是第一次看見如此遙遠星系中的恒星。在當時,他的亮度被低估了,只被認為是一顆新星,因此稱為1885新星。
1887年,仙女座星系的第一張照片被以撒•羅伯斯在他坐落在英國薩塞克斯郡的私人天文臺拍攝的。長時間的曝光使世人第一次看見她的螺旋結構。可是,在當時這類被認為星云的物體,一般都相信是在我們銀河系內的天體,羅伯茨也錯誤的相信仙女座星系和類似的螺旋星云實際上都是正在形成的太陽系、衛星和誕生中的行星。
1912年,仙女座星系相對于太陽系的徑向速度被維斯托•斯里弗在羅威爾天文臺使用光譜儀測量出來。相對于太陽系的速度是每秒300公里(186英里/秒),這結果是當時最快的速度記錄。
1914年,皮斯探知仙女座星系有自轉運動。
1917年,希伯•柯蒂斯觀測到仙女座星系內的一顆新星,搜尋照相的記錄又找到了11顆。柯蒂斯注意到這些新星的平均光度約為10等,遠低于發生在銀河系內的星等。這一結果使估計的距離提高至500,000光年,也是他成為“島宇宙”假說的擁護者。此一假說認為螺旋星云也是獨立的星系。
1920年,發生了哈洛•夏普利和希伯•柯蒂斯之間的大辯論,就銀河系、螺旋星云、和宇宙的尺度進行辯論。為了支持他所聲稱的仙女座星系是外在的星系,柯蒂斯提出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也有塵埃云造成類似的黑色小道,并且有明顯的多普勒位移。
1924年,哈勃在照相底片上證認出仙女座星系旋臂上的造父變星,并根據周光關系算出距離,確認仙女座星系是銀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統。現代測定它的距離是670千秒差距(220萬光年)。直徑是50千秒差距(16萬光年),為銀河系的兩倍,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一個。
1939年,通過巴布科克等人的研究,測出從中心到邊緣的自轉速度曲線,并由此得知仙女座星系的質量。
1944年,巴德又分辨出仙女座星系核心部分的天體,證認出其中的星團和恒星,并指明星族的空間分布與銀河系相。仙女座星系旋臂上是極端星族I,其中有O-B型星、亮超巨星、OB星協、電離氫區。在星系盤上觀測到經典造父變星、新星、紅巨星、行星狀星云等盤族天體。中心區則有星族Ⅱ造父變星。暈星族成員的球狀星團離星系主平面可達30千秒差距以外。還發現,仙女座星系成員的重元素含量,從外圍向中心逐漸增加。這種現象表明,恒星拋射物質致使星際物質重元素增多的過程,在星系中心區域比外圍部分頻繁得多。
仙女座星系是如何被發現的?
早在16世紀,波斯的天文學家阿爾蘇飛就觀測到了仙女座星系,他描述它是“小云”,星圖上的標記在那個時代也是“小云”。1612年,第一個以望遠鏡進行觀測和記錄是西門•馬里烏斯,
1764年,梅西爾將他編目為M31,并不正確地相信西門•馬里烏斯為發現者,卻未察覺阿爾蘇飛在更加早期的工作。
1785年,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注意到在仙女座星系的核心區域有偏紅色的雜色,使他相信這是所有星云中最靠近的“大星云”,并依據星云的顏色和亮度估計(并不正確)距離應在天狼星的2,000倍之內。
1786年,赫歇耳第一個將仙女座星系列入能分解為恒星的星云。
1864年,威廉•哈金斯在觀察仙女座星系的光譜,注意到與氣體星云不同仙女座星系的光譜是在頻率上連續的連續光譜上疊加上了暗線,很像是單獨的一顆恒星,因此他推論仙女座星系具有恒星的本質。
1885年,一顆超新星出現在仙女座星系(是仙女座S),這是第一次看見如此遙遠星系中的恒星。在當時,他的亮度被低估了,只被認為是一顆新星,因此稱為1885新星。
1887年,仙女座星系的第一張照片被以撒•羅伯斯在他坐落在英國薩塞克斯郡的私人天文臺拍攝的。長時間的曝光使世人第一次看見她的螺旋結構。可是,在當時這類被認為星云的物體,一般都相信是在我們銀河系內的天體,羅伯茨也錯誤的相信仙女座星系和類似的螺旋星云實際上都是正在形成的太陽系、衛星和誕生中的行星。
1912年,仙女座星系相對于太陽系的徑向速度被維斯托•斯里弗在羅威爾天文臺使用光譜儀測量出來。相對于太陽系的速度是每秒300公里(186英里/秒),這結果是當時最快的速度記錄。
1914年,皮斯探知仙女座星系有自轉運動。
1917年,希伯•柯蒂斯觀測到仙女座星系內的一顆新星,搜尋照相的記錄又找到了11顆。柯蒂斯注意到這些新星的平均光度約為10等,遠低于發生在銀河系內的星等。這一結果使估計的距離提高至500,000光年,也是他成為“島宇宙”假說的擁護者。此一假說認為螺旋星云也是獨立的星系。
1920年,發生了哈洛•夏普利和希伯•柯蒂斯之間的大辯論,就銀河系、螺旋星云、和宇宙的尺度進行辯論。為了支持他所聲稱的仙女座星系是外在的星系,柯蒂斯提出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也有塵埃云造成類似的黑色小道,并且有明顯的多普勒位移。
1924年,哈勃在照相底片上證認出仙女座星系旋臂上的造父變星,并根據周光關系算出距離,確認仙女座星系是銀河系之外的恒星系統。現代測定它的距離是670千秒差距(220萬光年)。直徑是50千秒差距(16萬光年),為銀河系的兩倍,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一個。
1939年,通過巴布科克等人的研究,測出從中心到邊緣的自轉速度曲線,并由此得知仙女座星系的質量。
1944年,巴德又分辨出仙女座星系核心部分的天體,證認出其中的星團和恒星,并指明星族的空間分布與銀河系相。仙女座星系旋臂上是極端星族I,其中有O-B型星、亮超巨星、OB星協、電離氫區。在星系盤上觀測到經典造父變星、新星、紅巨星、行星狀星云等盤族天體。中心區則有星族Ⅱ造父變星。暈星族成員的球狀星團離星系主平面可達30千秒差距以外。還發現,仙女座星系成員的重元素含量,從外圍向中心逐漸增加。這種現象表明,恒星拋射物質致使星際物質重元素增多的過程,在星系中心區域比外圍部分頻繁得多。
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的聯系
由于人類身處銀河系,無法觀測到銀河系的全貌,但天文學家想象銀河系也是一個類似于仙女座星系的螺旋星系。仙女座星系、銀河系和其他30多個星系共同組成一個更大的星系集團--本星系群(Local Group Galaxy Cluster)。我們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在相互靠近對方,在大約30億年后兩者可能會碰撞,在融合過程中將會暫時形成一個明亮、結構復雜的混血星系。一系列恒星將被拋散,星系中大部分游離的氣體也將會被壓縮產生新的恒星。大約再過幾十億年后,星系的旋臂將會消失,兩個螺旋星系將會融合成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不過,兩星系的碰撞、融合只發生在遙不可及的未來,人類大可不必為此“憂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335
本文標題:仙女座星系,仙女座星系觀測進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本文標題:仙女座星系,仙女座星系觀測進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