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云,假設包圍太陽系的球體云團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奧爾特云又被譯為歐特云,它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一個球體云團,因為它曾經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一些彗星,從而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最大的半徑差不多為一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之一。天文學家則普遍認為奧爾特云是50億年前所形成的太陽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殘余物質,并包圍著一個太陽系。雖然人們未曾對奧爾特星云作為一些直接的觀測,但卻從所觀測得出彗星的一條橢圓軌道,因此認為不少彗星皆是從奧爾特星云進入內太陽系的,因此一些短周期的彗星很可能會來自柯伊伯帶。

      奧爾特云的發現在1932年,它是由愛沙尼亞的天文學家提出彗星主要是來自太陽系外層邊緣的一些云團。但在195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奧爾特(Jan Hendrick Oort) 便指出這個推論有矛盾的一個地方,即一個彗星并不能不停的來回在太陽系內部與外部,終會被多種因素所摧毀,其生命的周期也決不會如太陽系的年齡長。因為該云團所受的太陽輻射較弱,而且也非常穩定,同時還存在數百萬顆以上的一些彗星核,同時還可以不停的產生一些新的彗星,去取代被摧毀的。另外人們一直相信,所有奧爾特云彗星的總質量,會是地球的5至100倍。

      奧爾特云是50億年前所形成的太陽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殘余物質,并包圍著太陽系。而最廣為人們接受的假設,就是奧爾特云的天體在較接近太陽的地方而形成,與其他行星及小行星十分相似,及后給仍年輕的一些大型氣體行星。人們認為太陽外其他恒星也會有自己的奧爾特星云存在,又如果兩顆距離十分近的恒星,其奧爾特云則會出現重疊,導致彗星走進另一顆恒星的太陽系內部。預計在1000萬年以內,最有可能攝動奧爾特云的恒星是Gliese 710。

奧爾特云

      奧爾特云被人們認為如果彗星僅僅是快速飛行的一些冰塊,那么它們從哪兒來,又是怎樣到達這里的呢?在1950年,荷蘭的天文學家簡·奧爾特從而推斷,在太陽系外沿就有大量的彗星,后來被稱為奧爾特星云。在望遠鏡發明后的四個世紀里,奧爾特星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彗星進入過太陽系。因此彗星受到寒冷的高層宇宙空間的保護,就被認為是太陽系形成時早期星云的一些主要殘骸。

      奧爾特云的主要理論是建立于對彗星的多年觀察之上。彗星所出現的時間間隔意味著大多數彗星都有一些很長的環形運動軌跡。奧爾特認為彗星主要源于帶外行星億萬英里以外的一個云狀區域。該區域非常遙遠,太陽根本就無法將其納入太陽系中。因此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些研究者們開始修正奧爾特的一些主要理論。并根據他們的一些理解,奧爾特星云經常浮游在太陽系邊緣,因此極易受到附近恒星引力作用的直接影響。

      奧爾特云則根據他們的計算,有時這些力量會將彗星從奧爾特星云拖至星際的空間。這樣,它們更靠近太陽。這時,木星的引力作用要么將它們推至更小的一些軌道,要么將它們逐出太陽系。只有百分之五的彗星曾返回過它們的家園,而且那里的彗星將日漸減少。但這一理論似乎與每年所看到的穩定劃過地球上空的一串串彗星并不一致。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矛盾,科學家們1991年在奧爾特理論上又加了另外一種觀點。根據這種觀點,奧爾特星云內層外有一個更大的天體,內環猶如一個水庫,并且會源源不斷的為外環提供一些新的彗星。

奧爾特云

      奧爾特云有待人類去發現,但大多數天文學家都認為它確實存在。他們還認為它是由太陽系所形成時遺留下的一些殘片所組成的。因此在航天探測器到達之前,奧爾特星云的存在將是一個謎。奧爾特云被提出,對于它們的形成,科學界也各有不同學說,但如今,天文學家們則認為奧爾特云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殘余物質,并包圍著太陽系。

      奧爾特云最廣為人們接受的假設,就是奧爾特云物體其實是在比柯伊柏帶更接近太陽的一些地區而形成的,與其它行星及小行星十分相似,但是由于它們經常被大行星的引力直接影響,此后仍然為年輕的大型氣體行星,諸如木星等天體的強大引力將之逐出太陽系內部,同時使它們擁有極為橢圓或者拋物線狀的軌道,并且散布于太陽系的最外層。同時,這個過程也把它們的一些軌道偏離至黃道面,并形成奧爾特云呈球狀的一些形態。一些在遠處的天體之軌道又被附近的恒星所攝動,使之變為圓渾,并能夠長期處于太陽的遠方。而遠離八大行星的物體因不受到大行星的直接影響,并且散布于接近黃道面的一些盤狀區中,形成柯爾柏帶。這個理論同時也解釋了為何奧爾特云不像柯爾柏帶和八大行星的軌道一樣接近黃道面,而是呈獨特的一個圓球狀。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339
本文標題:奧爾特云,假設包圍太陽系的球體云團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