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星系,不停地探索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1-04-07 

10世紀阿拉伯人和15世紀葡萄牙人遠航到赤道以南時,都曾注意到南天星空中這兩個云霧狀天體,稱之為“好望角云”。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于1521年環球航行時,首次對它們作了精確描述,后來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稱之為麥哲倫星系

麥哲倫星系
      麥哲倫云(Magellanic clouds) 銀河系的兩個伴星系。在北緯20°以南的地區升出地平面。它們是南天銀河附近兩個肉眼清晰可見的云霧狀天體。大的一個在劍魚座和山案座,約6°大小,相當于12個月球視直徑;小的一個在杜鵑座,張角約2°,相當于4個月球視直徑;兩個云在天球上相距約20°。大云叫大麥哲倫星云,簡稱大麥云(LMC);小云叫小麥哲倫星云,簡稱小麥云(SMC);合稱麥哲倫云。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發現小麥云的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赫茨普龍和沙普利隨即測定了小麥云的距離,成為最早確認的河外星系。大麥云的距離是16萬光年,小麥云是19萬光年,它們在空間上相距5萬光年。大小麥云屬于最近的星系之列,這使我們能周密地分析它們的成員天體,因而它們是重要的天文觀測對象,也是星系天體物理資料的重要來源。

大麥哲倫星云

      大麥哲倫星云的形態類似不規則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結構的痕跡。有些推測認為大麥哲倫星云以前是棒旋星系,受到銀河系的重力擾動才成為不規則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結構。在NASA銀河系外數據庫中依據哈勃星系分類為Irr/SB(s)m。大麥哲倫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其余三個依序為仙女座星系(M31)、銀河系及三角座星系(M33)。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麥哲倫星云是一個昏暗的天體,跨立在山案座和劍魚座兩個星座的邊界之間。

麥哲倫星系
      大麥哲倫星云里存在豐富的氣體和星際物質,并且正在經歷著明顯的恒星形成活動。這種大量恒星的形成現象可能是因為大麥哲倫星系受到了銀河系潮汐力的影響。并且,銀河系的潮汐力也從大麥哲倫星系中剝離了一些恒星和星際物質,形成了漫長的麥哲倫星流。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云 ,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云(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云也是其中之一。 大麥哲倫星系內充滿了各種星體和天文現象。當前已經在大麥哲倫星系內發現了60個球狀星團,400個行星狀星云和700個疏散星團,以及數十萬計的巨星和超巨星。 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云里。而大小麥哲倫星云和仙女星系(M31)以及銀河等40余個星系和矮星系構成了本星系群。從我們的銀河系看出去,最明亮的星系是大麥哲倫星云 (LMC)。 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云,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云 (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云也是其中之一。 大麥哲倫星云是個不規則星系,它有個由年老紅色恒星所組成的棒狀核心,外面環繞著年輕的的藍色恒星,以及靠近上面這張影像頂端的明亮紅色恒星形成區 - 蜘蛛星云。 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 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云里。

小麥哲倫星云

      小麥哲倫星系(英文:Small Magellanic cloud,SMC)是一個環繞著銀河系的矮星系,擁有數億顆的恒星。它位于杜鵑座,在夜空中看似模糊的光斑,大小約為3゜,由于平均的赤緯是 -73゜,所以只能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看見。他看似銀河系被分割的一個片段,由于表面光度很低,要在黑暗的環境下才能看得清楚。它與在東方20゜的大麥哲倫星系成為一對,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在20萬光年距離上的小麥哲倫星系是最靠近銀河系的鄰居之一,也是肉眼能看見的最遙遠天體之一。在它的外側邊緣,有一個年齡在500萬年的年輕恒星團NGC602。NGC602被新誕生的氣體與塵埃包圍,出現在這張絢麗的哈勃影像中。絢麗的起伏和向后掃去的形狀強烈的表明了NGC602內大質量年輕恒星發射出了高能射線以及沖擊波,侵蝕了塵埃物質并觸發了恒星誕生進程慢慢向遠離星團中央的方向發展。在小麥哲倫星云的估計距離上估計,這張影像大約覆蓋200光年,還可以在這張清晰的影像中看到不同種類的背景星系。背景星系距離我們有數億光年遠,遠遠遠于NGC602。

麥哲倫星系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們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上的紅外攝像機,觀測小麥哲倫星云中一顆超大質量恒星爆發后遺骸中的豐度,再次發現與銀河系恒星爆發相同的問題:塵埃豐度太少,只有理論預言的百分之一。這個巨大的差異對科學家們試圖解釋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理論提出的嚴峻挑戰,因為早期恒星爆發產生的塵埃被認為是下一代恒星形成的“種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體物理助研Snezana Stanimirovic猜測理論與觀測的差別可能與某種影響重元素沉積到塵埃中的機制有關,它可能是猛烈的超新星沖擊波對塵埃分解的比例更高或者是天文學家們丟掉了紅外攝像機觀察不到的冷塵埃。這個新發現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大質量恒星吹出來的風改變了塵埃形成的地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1345
本文標題:麥哲倫星系,不停地探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