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外星人地球人還是應該低調點?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UFO  時間:2020-07-09 

  奇聞網(qiwen.tv)小編為您整理:預防外星人地球人還是應該低調點?

  我們是否生活在“星系生態系統”?我們是否有朝一日會撞見與我們爭奪銀河系資源的外星人?如果我們太高調,我們會不會最終星人消滅、同化或吃掉?有科學家最近提出,我們之所以至今未找到外星人,或許是由于只有詭計多端的外星^才能在星際演化過程中幸存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適者生存就意味著:如果你想在銀河系的種種磨難中立于不敗,你就必須保持低調,只有保持低調,你才不會引起具有潛在攻擊性的外星人注意,這樣一來也才能確保你的生存。另一方面,是否正是擁有先進文明的外星^天性低調,所以我們一直沫能收到它們的訊息?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我們至今沒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應該比這更觶。或許,來自外星人的信號尚未被我們探察到;或許,我們需要更強大、更敏感的設備才可能傾聽到外星人的聲音。此外,地球可能處在銀河系中的人口稀少地帶,這意味著我們可能很長時間都會遇見外星文明。


  企鵝正在失去羽毛

  
  一項新研究發現,許多小企鵝正在失去羽毛,其中一些因此喪命。小企鵝失去羽毛的原因迄今不明,但科學家推測的可能因素為病原體、甲狀腺疾病、營養失衡或遺傳。企鵝失羽癥于2006年首次被注意到,當時南非海岸鳥類保護基金會的科學家發現該機構的非洲小企鵝中59%失去羽毛,次年這個比例飆升至97%。與正常小企鵝相比,失羽小企鵝生長速度慢得多。2007年,在南大西洋另一側,科學家注意到野生麥哲倫企鵝出現失羽癥,染病小企鵝呆在正午烈日下求溫暖,健康小企鵝則尋求陰涼。失羽小企鵝的個頭和重量都偏小,部分原因是它們要花大量能量來調節體溫。

  
  企鵝數量猛降

  
  一項新研究發現,南極半島地區的帽帶企鵝和阿德利企鵝數量在過去30年中下降超過50%,這主要是由于氣候變暖導致這些企鵝的主要獵物一小小磷蝦的數量劇減40%—80%。磷蝦主要生活在南極半島頂端附近的南設得蘭群島及周圍海域,這里是全球變暖最迅速的地區之一。磷蝦依賴生長在海冰底面的浮游植物為食,水溫上升導致海冰消失,磷蝦數量由此劇降。科學家指出,幾乎只分布于南設得蘭群島及周圍地區的帽帶企鵝很令擔憂,而遍布整個南極的阿德利企鵝情況要樂觀一些。

  
  事實上,企鵝并非總是吃磷蝦。直到大約200年前,企鵝主要吃魚。隨著人類大量捕鯨、捕海豹等,以磷蝦為主食的南極頂級掠食者被斬盡殺絕,企鵝乘隙而入,改吃很容易得手的浮游植物,企鵝數量迅速膨脹。隨著鯨魚和海豹數量的逐漸恢復,企鵝面臨的食物競爭增加,但迄今沒有跡象顯示企鵝又改回吃魚,這主要是因為20世紀中期的浩劫性捕魚導致魚群數量至今未能恢復。

  
  發現最古老飛蟲印跡

  
  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已發現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蟲全身體印跡,這塊蜉蝣化石的年代為3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2008年,化石獵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阿特爾伯勒市以北的森林中偶然發現了這塊化石。這一發現十分罕見,因為飛蟲身體柔軟易碎,很難保存下來。科學家通常發現的飛蟲化石都只是翅膀,這是由于掠食者難以消化飛蟲翅膀。科學家推測,這只7.6厘米長的蜉蝣當初待在淤泥中的時間較長,后活動腿腳飛了起來,這一過程所留下的痕跡最終變成幾乎完美的化石。

  
  花菜確實能抗癌

  
  當媽媽告訴你多吃花菜時,她可能也是在給予你防癌建議。科學家此前已經發現,花菜、西蘭花等相關蔬菜中含有一種被稱為異硫氰酸酯的化合物,看來它會通過在癌細胞內引發凋亡(細胞死亡)而阻止癌細胞生長從而抗癌。不過,利學家此前并不知道其中的具體機理是什么。

  
  最新研究發現,異硫氰酸酯只與癌細胞中發現的一種缺陷蛋白結合,而不會與正常蛋白結合。這種蛋白的產生由p53基因控制,通常情況下這件基因有助于阻止細胞失控牲復制。當p53基因變異時,這種蛋白就出現缺陷。不僅如此,攜帶變異p53基因的細胞對于癌癥化療的抵抗性更強。   p53變異發生于人類一切癌癥中的一半,其中包括肺癌、乳腺癌和腸癌。多吃花菜或許有助于降低患癌風險,這是因為花菜中的異硫氰酸酯能夠增加攜帶p53變異的癌細胞的凋亡率。科學家發現,當異硫氰酸酯與缺陷p53蛋白結合后,乳腺癌細胞就會凋亡,原因之一或許是異毓氰酸酯的毒性能夠殺死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不起作用。

  
  剛果(金)發現巨型隕擊坑

  
  一項新研究顯示,剛果(金)境內的一個圓形大深坑是中都非洲迄今已知的第一個隕擊坑,地球上的已知隕擊坑總數由此增加至182個。一名德國地質學家早在1919年就描述了這個被稱作“累茲”的結構,但當時不可能確定這個17千米寬的地貌是由隕星撞擊造成的。

  
  在其他行星例如水星和火星上,依據形狀就能比較容易地辨別隕擊坑,因為這些世界上不再有能造成行星表面劇變的地質力量。然而,地球上許多古老的隕擊坑很可能都已被構造作用(板塊運動)或侵蝕作用抹掉,余下的隕擊坑則被茂密的植被或沉積物遮蓋,累茲就是其中的一個——不通過人造衛星的觀測就似乎看不出它是隕擊坑。此外,有些看似隕擊坑的結構實際上有可能是火山(例如塌陷的地下熔巖室)和其他非撞力量制造的。 在最新研究中,結合人造衛星的探測數據和現場實地考察結果,終于證實累茲是一個巨型隕擊坑。科學家估計,制造這個隕擊坑的隕星直徑超過1000米,撞擊速度為每小時72000千米。撞擊年代尚待確認,目前的估計是大約5.75億午前。

  
  南極冰間湖綠油油

  
  科學家2011年2月宣布,他們在遙遠的南極阿蒙--森海的海冰之間發現了生機盎然的“綠湖”,這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后果之一。這些“湖泊”的亮綠色源自各種浮游植物(也叫微型藻類)中的葉綠素,吃海藻的浮游動物磷蝦以及魚和小蝦在這片海域也很興旺。

  
  科學家最近對阿蒙森海的冰間湖進行了探索。冰間湖是指被海冰包圍的季節性開闊海面,直徑通常為幾百千米。無論對大動物還是小動物來說,冰間湖都是富含養分的“綠洲庇護所”。冰間湖的出現有兩個原因:勁風將冰塊刮離海岸,同時暖空氣或溫暖海水上涌融化了部分冰。

推薦閱讀:威廉王子大婚教堂上空驚現UFO 美軍官預測外星人來觀禮

  
  隨著夏季海冰融化,微量營養素(例如鐵)被釋放進海洋,催生藻類爆發。隨著南極洲西部的冰川和海冰因全球變暖而開始融化,可能將有更多營養素進人海洋,從而促成更大規模的海藻爆發。這對全球氣候而言或許是個福音,因為這些植物會吞噬更多A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渡鴉以吻修補關系

  
  新研究發現,渡鴉之間經常不和,但它們常在發生沖突后親吻對方以修復關系。科學家發現,在互相追趕及互啄對方之后,渡鴉會停止挑釁,輕觸對方的喙(嘴),并且為對方整理羽毛。科學家在監測七只人工捕來撫養的渡鴉時注意到,如果兩只鳥兒在前10分鐘里發生了打斗,此后它。們會相互更友好。渡鴉不像靈長類那樣對觸覺敏感,大量靈長類及其他哺乳動物會在發生沖突后和解,但此前并未發現鳥類有這種行為。不過,許多動物都有維護彼此間寶貴關系的機制,能識別其他個體以及能維持長期關系的動物最可能求和解。新研究還發現,渡鴉有時會安慰在爭斗中失敗的同伴。


  發現6000年前的酒廠

  
  考古學家最近宣布,亞美尼亞的史前居民創建了或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廠。這個年代在6100年前的酒廠位于一處墓葬遺址,它釀的酒很可能是獻給死者的。考古學家在亞恩尼村附近一個洞穴中發掘出榨取葡萄汁的裝置、發酵和存儲容器、酒杯和早已凋零的葡萄藤、葡萄皮和葡萄籽。有趣的是,同一洞中不久前還出土了5500年前的軟幫鞋。考古學家在這里完整發掘了一只60厘米深的大缸,它緊挨一個邊緣較高的瓦盆,這暗示當時的人們也使用腳踩的方式踩出葡萄汁流進大缸里發酵。酒儲存在罐子里,而陰冷、干燥的洞穴成為絕佳的天然酒窖。為了測試洞中的缸子和罐子里是否裝過酒,考古學家對洞里的碎陶片進行了檢測,不僅證實了這些陶片的年代在公元前41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間,而且查出陶片上有二甲花翠素的遺存,事實上,紅酒的顏色主要就來自于這種植物色素。


  發現史前巨熊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史前南美巨型短面熊的體重競達1600千克,站立高度至少達3.4米,它是迄今發現的體形最大的熊。此前的體重冠軍熊是北美巨型短面熊,它是史前南美巨型短面熊的親戚,也已滅絕,其體重為1134千克。現代史上最大的一頭熊生活在19世紀的阿拉斯加,體重998千克,可惜它被-^射殺。南美巨型短面熊生活在大約50萬200萬年前,它很可能是當時陸地上最大也最兇猛的食肉動物。這具熊骨架1935年發現于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最近得到重新檢驗。

  
  南美巨型短面熊起初體形很大,后來隨時代推移逐漸變小,而其北美親戚卻與此正好相反。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南美洲獵物供大于求,同時巨熊缺少競爭對手,所以成為獸中之王。但隨著更多食肉動物逐漸演化變得強勢,巨熊體形減小并轉變成更雜食性的動物。在北美洲,巨熊體形變大可能會提供一種優勢—一僅憑重量就可能嚇退劍齒虎及其他掠食者。另外,巨熊在北美洲稱霸的日寸期也是冰期巨型動物的爆發期,這些動物包括巨型地懶、駱駝和猛犸等,它們都是巨熊的潛在食物來源。

  
  冰人奧茲有了新復原像

  
  未老先衰,皮膚似皮革且多皺紋,眼睛深陷,胡須粗濃雜亂——冰人奧茲(這個名字系根據這個冰人的發現地點命名)的這一新復原形象和以前的復原像——一個高大健壯的中年男子相去甚遠。科學家根據對奧茲木乃伊的最新3D掃描結果,對奧茲生前形象進行了再度復原。復原結果還表明,這個5000年前的冰人并不擁有此前被以為具有的藍色眼睛。1991年,兩名德國登山者在阿爾卑斯山一處融化的冰川上偶然發現了冰人奧茲的木乃伊(干尸)。此后,根據來自這具天然木乃伊的解剖學數據、現代歐洲男性特征以及自己的推測,藝術家復原了這個冰人的形象,比現在的復原結果顯得更年輕、更健康。但當時科學家就承認,由于缺乏頭顱的三維鑄模,這一復原結果具有嚴重局限眭。

  
  浮城抗颶風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給美國新奧爾良市造成重創。最近,科學家設計了一座位于密西西比河岸的漂浮城市,旨在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這個三角形的巨型浮城高366米,占地面積278.7萬平方米,能容納40000居民,城中配置了一個正常城市所需的一切設施——旅館、飯店、商場、電影院、醫院和學校等,甚至配有花園,特制的快速電梯用于“垂直交通”,可移動的人行道方便人們快捷前往目的地。浮城被設計成三角形和中空的目的是避免惡劣的天氣條件。浮城漂浮于一個固定位置,其坐落的水體直徑370米,深76米來源qiwen.tv。

  
  在軌拍攝的首幅水星照

  
  美國宇航局“信使號”飛船不久前發回其在環繞水星的軌道中對水星拍攝的照片,這也是環繞水星的軌道器首次為這顆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拍照。這幅照片由“信使號”搭載的廣角相機拍攝于2011年3月29日,照片上顯示了兩個較大的隕擊坑,以及此前未被任何空間飛行器拍攝過的水星南極的部分地貌。這幅照片可解析的最小地貌直徑約5千米。2011年3月17日,“信使號”成為首艘環繞水星的飛行器。水星是太陽系內最小而且此前被探索得最少的行星。4月4日,“信使號”正式開始為期一年的水星探測任務,將全面探索水星的引力、磁場、大氣、表面構成和內部情況。

  
  蜘蛛避難所

  
  下圖中,鬼魅一般的蜘蛛網包裹著巴基斯坦信德村一座被淹沒農場邊上的樹。2010年的大洪水把數百萬只蜘蛛逼到了樹上去織網。從2010年7月開始,前所未見的季風在一周之內就給巴基斯坦帶來了相當于10年的降雨量,導致河流暴漲,洪水消退得很慢,在鄉間制造了多個大型死水潭。當地人說,他們在這次大洪水之前從未見過這種現象。

  
  教鯊魚吃入侵物種


  下圖中,一頭加勒比礁鯊正在洪都拉斯露丹海洋公園的清澈海水中咬食一只入侵的蓑鲉。在公園官員指導下,當地潛水員正在嘗試教會鯊魚把身為入侵物種的蓑鲉作為美食。蓑納也稱獅子魚,是原產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礁魚之一。10年前水族愛好者引入蓑鲉,由于缺乏天敵,這種魚如今已在加勒比海和美國東南沿海泛濫成災。假如鯊魚真的能把蓑鲉作為獵物,假以時日,蓑鲉就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據說,如果除掉其毒刺,蓑鲉的味道還真不錯。一只雌蓑鲉每年產卵約200萬個,這些卵子及幼魚可以被洋流帶到很遠的地方,從而加劇它們對異域的入侵。為教導鯊魚吃蓑魚由,在第一階段,潛水員殺死蓑鲇喂給鯊魚吃,讓它們逐漸習慣這種美味。在第二階段,潛水員故意在水中放置受傷的蓑鲉,讓鯊魚主動嘗試捕食蓑鲉。一段時間后,鯊魚真的就開始捕獵蓑鲇了。鯊魚胃口很大,而且許多鯊魚都能以毒魚為食目不受傷害。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980
本文標題:預防外星人地球人還是應該低調點?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