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這是一個我們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圖案,因為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已經認識它了。但是我想,可能很少有人會知道,在這個創作于六七千年前的圖案背后,我們的祖先在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為什么會創作這樣一種圖案?我們今天就請來了當年半坡遺址的發掘者、著名的考古學家石興邦,他將會給我們講述我們遙遠祖先的故事。
解說:這里曾是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心,中國最為強盛的秦、漢、唐時期都是在這里書寫了一世繁華。在三千年的時間中,先后有十一個朝代在這里建立了都城,并留下了三十六座陵墓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這里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考古之都”。作為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石興邦,在這個考古之都坐鎮時間長達三十多年。而他在30歲時主持的第一次發掘就震驚中外,這就是許多人眼中史前中國的最佳讀本——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它的面世使人們第一次能夠真實地看到原始氏族部落生活的場景。但遺憾的是我們來的不是時候,遺址大廳正在全面重修,七千年前的遺跡重又埋到了地下。但在四個月后,它將重新溫習五十年前第一次重現天日的那一刻。
1953年5月的一個傍晚,西安鏟河邊的高地上,這位半坡村村民正像往常一樣扶犁揚鞭,耕作農田。然而這一普通的場景在照片拍攝者的眼中卻是非同尋常,因為他預感在這塊肥沃的土地里,即將出現一個奇跡。這個拍攝者就是前來考察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石興邦。
石興邦:因為我們調查的時候它有個規律,就是在兩個河床這個臺地上,古代人他要高一些,在比河要高一些的地方住,既有用水之便,又沒有水患之災,人就在這一塊地方住。
解說:不久前這里曾發現過一些十分奇特的陶片,初步估計它們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存,但是要判斷它們確切的年代,還要寄希望于更多的發現。
推薦閱讀:菏澤青丘古遺址考古發現:堆滿珠寶瓷器
傍晚時分,石興邦突然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個斷崖,而這往往是查看古代文化遺跡的最佳地點。
石興邦:這個斷崖有兩米多高,就是說農民取土和農民平地挖下一個斷崖。斷崖本來是平地,或者斜的,這兒挖了一塊。
主持人:過去的地層露出來了?
石興邦:對,過來一看暴露出來的東西很多,暴露出來的那一邊是一個灰層,很清楚。灰燼、殘渣這些東西,還有那個器物,陶片啊、石器啊亂七八糟。有些是半個在崖里面,半個露到外面了,我們把它挖出來。那個時候我們都背著背包,就是采集那些東西,拿鎬頭打一打、挖一挖。
解說:石興邦帶回的石器和陶片引起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極大興趣,因為它屬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最燦爛文化,而要弄清半坡在仰韶文化中的價值和地位,還需要看清它的真實面貌。第二年的秋天,半坡遺址正式開始發掘,主持者就是年僅三十一歲的石興邦。
發掘不久,一座房屋的遺跡顯現出來,它的面積達160多平方米,看起來絕不是一個普通氏族成員的房子,而極有可能是整個部落集體活動的中心!在半坡博物館的氏族村,我們見到了這座被復原的中心建筑。
石興邦:這是晚期的,這就是半地穴式的,中間有個火塘,火塘高一點,抬起來,點著熊熊的烈火,周圍坐著氏族的家長q~i~-~w~e~n~c~o~m。家族在一起商量事情、歡樂啊,都在這個大屋里面。
解說:一年之后,一個以大屋為中心建成的氏族部落露出了冰山一角,這是中國首次面世的史前氏族村落遺址,這一成果這讓石興邦十分興奮,而他不會想到,更加引人注目的發現還在一年之后。
到了1955年的春天,石興邦迎來了最為興奮的一個發現,在發掘坑里第一次出現了一個陶罐群,這些陶罐里裝著什么?為什么蓋得如此嚴密?石興邦小心翼翼地揭開蓋子,他的視線立即被一個神秘的人面魚紋所吸引!
主持人:當時發現這個的時候,您是在現場?
石興邦:我是在現場,一揭開的時候,一個很完整——因為我們原來在遺址里面發現的都是碎片,這一個有個完整的魚,完整的人面魚,那時覺得很高興的。大家都來看。一個一個,就和幾個人的戴一個帽子一樣,把這一下整個清理完。然后我才一個一個揭蓋。
主持人:當時您翻開它的時候,它的那個圖案是很清楚的?
石興邦:很清楚,和新的一樣。它這個上面它不蓋土,里面不蓋土,新的非常好看。
本文標題:央視《大家》專訪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半坡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