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北阡考古發現合葬墓昨天(日)上午,“探源青島”即墨北阡考古現場有了新發現,考古人員在清理大汶口文化早期一處小廣場時,突然發現一個二次
昨天(日)上午,“探源青島”即墨北阡考古現場有了新發現,考古人員在清理大汶口文化早期一處小廣場時,突然發現一個二次合葬墓和一些石器,距今已年。據專家稱,北阡考古月底結束,共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數百件,結合前三次的考古,已經比較完整地將青島大汶口文化時期古人類生活狀態連接起來,出土的大量實物資料證實,在年前,青島地區已有較高的文明水平。
清理小廣場“驚醒”老祖先
“這個合葬墓,是在清理小廣場時發現的,也是這次發現的唯一一處合葬墓。”昨天上午,記者在即墨金口北阡村考古現場看到,在原來發現的“城墻”內的小廣場上(早報曾報道),出現了一處小墓穴,中間的骨骼擺放十分有序,盡管頭骨和身體各個部分的骨骼已經分不太清,但根據頭骨看,這個墓葬內埋葬了兩到三人。
據專家介紹,上個月,他們發現了一個面積數百平方米的小廣場,而這個小廣場是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人類休閑聚會的地方。昨天,當考古人員下挖清理土層時,突然發現了這處合葬墓。專家現場觀察后確定,這個墓葬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二次合葬墓,和前三次發掘出土的二次合葬墓不同的是,這個合葬墓可能要比以前的早幾十年甚至更久,距今至少年,這也是第四次發掘發現的唯一一處二次合葬墓。
“下一步,要對墓葬里的骨骼進行醫學研究,到那時,墓葬里的人是什么關系才能搞明白。”昨天上午,正在即墨北阡大汶口遺址“探源青島”考古現場指導工作的專家告訴記者,以前出土的二次合葬墓內的主人身份,經過醫學研究發現,基本上都是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人。通過對骨骼的研究,也對數千年前古人類的身高體型等情況,有一個完整全面的了解。
推薦閱讀:隨著農民一鋤頭下去,世界第九大奇跡被發現,考古專家:此乃天意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墓穴中發現了石球、石器等實物,目前考古專家還將進一步對墓葬進行研究,探尋更加深層的秘密。
如同金鋼小鉆頭
“這是剛剛出土的石器,古人類用它鉆孔或狩獵時當做武器。”昨天上午,一名考古專家向記者展示了剛剛出土的一件精美石器。這件石器看上去很像現在的金鋼小鉆頭,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小塊水晶石,經過仔細打磨后,有了一個十分鋒利的尖頭。專家介紹,這是歷次考古發現的最小的石器,長約厘米,直徑約厘米多。這個看上去像玉一樣的石器,是大汶口文化早期人類生活中使用的石器。
據介紹,第四次北阡考古歷時兩個月,共出土玉器殘片、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實物數百件,不過大部分出土時都已經殘缺,有一些需要后期修復。另外,這次還出土了大量貝殼等實物。本月底,“探源青島”北阡考古第四次發掘將結束,接下來將進行實物資料整理階段。
還原老祖先生活狀態
“經過這四次發掘,完整地將古人類生活的狀態還原了,這也是青島考古歷史的一次大跨越,改寫了青島的歷史。”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告訴記者,過去年間,借助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欒豐實和他的考古團隊,對北阡遺址的探索不斷走向深入。從植物類、動物類,到陶器類、石器類,根據留下的砍痕來判斷器物的形狀,確定當時的人口密度、建筑墓葬類……對于考古人員而言,北阡遺址就類似于刑偵破案的現場,任何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
林玉海稱,他們與來自日本方面考古人員合作進行的人骨研究,先后發現了例燒骨葬,即在下葬前,被葬者的骨頭有經過火燒的痕跡,這引出了全新的祭祀文化說。而與此同時,在遺址周邊發現了大小不等、最大可達平方米的大型廣場,有明顯的反復人工夯筑痕跡;在不同的文化層,成組的周代仿銅陶禮器,還有直徑米、深米的大型公共窖穴以及水井的發現,反映的則是作為東夷文化分支的青島土著文化的脈絡,古代青島土著日常文化生活和集會的情形漸顯清晰。
而遺址周邊還發現了多處環壕(后來的護城河),經仔細探查,居然有先后四次修繕和加固的痕跡,這些都為北阡作為紀國的軍事重鎮提供了有力佐證……從始于年前的繁華到為發展農耕而不斷內遷導致的衰頹,再到商周時期的復興,青島人的祖先對于海的依賴和眷戀綿延不絕,也使這里成為包含多個不同時期文化層的典型的貝丘遺址。
有望建遺址博物館
“四次北阡考古共出土文物約件,將來大家可以看到古人遺風。”昨天上午,即墨博物館張館長告訴記者,目前有兩個方案,一是考慮在北阡遺址修建北阡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二是在新建的即墨博物館內,專門建立北阡遺址實物陳列展廳。到時,大量的北阡遺址出土的實物將呈現在市民面前,大家可以通過這些珍貴文物了解年前古人類的生活狀況。
本文標題:山東即墨北阡考古發現合葬墓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