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呂氏是北宋晚期陜西西安地區的名門望族。宋哲宗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呂大防就是這藍田呂氏中的一員。其兄弟四人皆是北宋晚期名士。呂大忠與呂大鈞是金石學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呂大臨是著名的古器物學家,他所編纂的《考古圖》流傳至今,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鼻祖。他們深受當地人愛戴,被稱之為“呂氏四賢”。“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特刊發主持地這一考古項目的張蘊根據其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座整理的追憶 文章。 本文著重講述了呂氏墓葬特點及其隨葬器物。而這些墓葬品多以墓主生前實用和喜愛的各種生活物件為主。與宋代當時墓葬的隨葬風氣不同,具有宋代文人世家仿效古禮的特征。另外,本文還重點介紹了具有“三層樓房”特點的呂大臨墓、僅僅為衣冠冢的呂大防墓。同時也解開了呂大防孫女呂倩容墓之謎。 一、墓葬和器物簡介 如上述,20座成人墓葬是整個墓葬群的主體,方向乃坐北朝南式。從形制上講,皆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室,深度在7.5—15.5米之間。什么是形制?形制是個考古述語,就是指墓葬的形狀樣貌;而豎井墓道是指從地面向打井一樣端直向下挖成的墓道,這個說法主要是為了區別于斜坡墓道。
青瓷器 呂氏家族墓的墓室在形制上表現的多種多樣而且隨意性強,大致可歸納為五類,第一類是單室墓葬,所占比例最大,通俗說就是只有一間臥室的經濟實用房;第二類為前后雙室墓,和現代住宅對比就是一室一廳;第三類屬并列雙室墓,這類墓葬設有并列的兩個墓室,還有一個小面積前廳,相當于今天老住宅樓中的兩居室;第四類為一前室雙后室墓,具有鉸大前廳和兩間并列的面積較小的后室,同于現代的兩室一廳布局;第五類是主室帶側室墓,有一個較大面積的主室,隔壁又設置一間面積較小的側室,與現在的一間半居室意思相同。所有陰宅中大房間屬男性墓主人占用,后室為夫人居住,兩室若并列則表明室主人身份相同可平起平坐。單獨一室主要按排那些沒有家至或配偶健在的單身貴族。
黑釉瓷器 說到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呂氏家族也是別具特色。隨葬器物總計一千余件組,其用途涉及餐具、酒具、茶具、香具、文房用具、閨閣用具、佛事用具、禮器、日常雜器等九個不同的生活領域,質地包括:瓷、陶、石、金、銀、銅、鐵、錫、貝、漆木等十種材料。特別是瓷器,不但數量大,而且器形種類繁多,整體保存良好,品相與工藝堪稱上流,看后的確令人興奮震驚(圖一)。經過認真細致的清理研究可將隨葬器物的特點概括為以下幾條:
圖一 白瓷器 1、種類豐富,涉及面廣。 2、大多數為墓主生前實用器具,這與同時期其它宋墓以隨葬明器為主的狀況區別明顯。 3、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地非常好,工藝也很精細,許多器物無論造形還是意境都可代表當時的先進水平。 上面第二條提到“明器”,什么是明器?明器就是人類現實生活中實用物件的仿制品,它們有生活用具,也有仿制人形的俑類。
推薦閱讀:考古奇聞:科學家在西伯利亞考古發現一具800年不腐男尸
圖二 明器三彩馬 唐宋時期,墓葬中曾經流行三彩器、彩繪器,例如我曾在西安西郊遠東公司基建工地上發掘的一座唐代磚室墓,墓葬不大卻出土了大批三彩明器,其中的一件三彩嘶鳴馬,造型栩珝如生、鞍配裝飾華麗(圖二),堪稱為唐三彩馬的上等佳作;又如陜西蒲城唐讓皇帝惠陵中發掘的五十件半人高的粉彩陶俑(圖三),都是這一時期隨葬明器的代表作。盡管它們外表也很光鮮華麗,但終究還是只為喪葬定制的明器,并不使用于現實生活中。但呂氏墓葬內的隨葬物品卻與所有宋墓出土的隨葬器皿不同,是以墓主生前實用和喜愛的各種生活物件為主。 是什么原因導至了呂氏家族對傳統喪葬習俗的背逆呢? 我認為,這是表現在喪葬領域中的一種復古思潮。
圖三 惠陵粉彩女俑 很久以前的奴隸社會,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商周時期以及更早階段,隨葬品主要采用墓主生前所享用的實際物件,比如說墓主生前使用的飲食具、享用的樂器、乘坐的車馬,甚至包括侍奉過墓主的婢女和小妾,他們都會被做為隨葬品的組成部分而埋進墳墓,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人死只是在地面上消失,他的靈魂還會生活在另一個空間,所以墓主在人間的豪華生活應該帶到陰曹地府去繼續享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殘酷的做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因此墓葬中逐漸越來越多的使用明器隨葬,起初是用泥揑成人形以代替活人殉葬,秦漢以來,人們對生和死有了更為明確和現實的看法,所以墓中隨葬器物也逐漸以明器代替了實用器。即便是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帝,也同樣采用了陶俑方陣代替了軍隊、用青銅水禽代替了活體水禽、用石鎧甲代替了真正用于戰爭的皮甲和藤甲。此后的歷朝歷代,隨葬物品中明器基本取代了實用器。 可是當歷史發展到北宋時期,卻在文化人中興起了一股復古之風,而且非常盛行。他們研究《周禮》,一切的思想、行為、舉止都提倡向古人學習,他們收藏古物,研究古禮,并以身做則的執行古禮。在呂大鈞繼妻種氏墓志銘中曾記載說:大鈞生前倡導古禮,夫人一生與他志同道合,大鈞死后,夫人主喪,一切禮儀完全仿照大鈞給他爹呂蕡操辦喪事時所行古禮辦準。可見呂氏家族好古禮不是光說不練,真是身先士卒去做了。具體的表現就是墓葬的簡樸和只帶走自己生前用過與喜愛的東西隨葬。也正因如此,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那些珍貴的宋瓷和涉及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器具。 所以呂氏墓葬中隨葬品多用實用器而少見明器的做法只有一個解釋,因為呂家是北宋文人世家,是復古的熱衷者,是以研究和執行古禮著稱關中的士族,所以他們必須模仿古人而區別于當代。 二、呂大臨墓的防盜措施 在這個家族的20座成人墓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其中的3座墓葬,它們分別是呂大忠、呂大臨和呂大圭墓。這3座墓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體墓室之上都縱向疊置1—2個空墓穴,這種特殊結構在已發表的宋墓資料中前所未見。 為什么這三座墓葬會選用這樣特殊的形制呢?大家戲說,可能呂家的有錢人住平房膩了,死了想換個樓房住住吧。顯然這是玩笑話,但這個問題的確讓我們好生困惱了一陣。就拿呂大臨墓的發掘來說吧。 呂大臨,字與叔,是呂蕡的第五個兒子,自幼聰穎好學,先后跟隨的老師都是北宋著名儒學大家張載和程顥、程頤,學有大成,又考取了進士奇.聞.網。但此人生性淡泊名利,喜歡鉆研學問。學成回歸鄉里后,志在教化百姓,曾“杜門十年,以講學自樂”,號蕓閣先生。并在理學、金石學、古器物學領域的研究中頗有建樹,所編纂《考古圖》一書奠定了中國古器物學之基礎。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間,年近五旬的呂大臨方出仕為官,可惜當官不久,正準備提拔時卻染病不治身亡。逝后葬藍田太尉塬家族墓園中,他的墓葬本次發掘的田野編號是:M2。 按考古規程,發掘工作首先要從墓道開始,當墓道下挖至3.5米時,北壁正中發現了第一座空穴的入口,這是一間長方形洞室,室內空無一物。這個空穴是什么意思?它和M2有沒有關系?擺在面前的事實怎么解釋?一連串的問題真把人搞的滿頭霧水。有人說也許是近現代小墓,碰巧疊壓在M2上,可這個奇怪的“近現代墓”墓道卻與呂大臨墓的墓道完全吻合,如果說是湊巧,那就“巧”的太神奇了,顯然湊巧的說辭有些牽強。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仍然不能得到一個滿意明確的解釋,我想一時搞不明白沒關系,繼續做下去也許答案就會自然浮出水面。于是按照考古工作程序繪圖拍照后繼續下挖,當墓道深挖至7米時,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了,一個與上部基本相同的空墓室又展現在大家眼前,顯然巧合、疊壓之說斷不能成立。首先可以確定,這是有目的的蓄意安排;其次,這些空穴應當屬于整個墓葬結構設計中的一部分;第三,這種做法、或者說特殊形制必然隱藏著某種深意。
本文標題:北宋名門呂氏墓考古② :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禮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