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古人元宵節用什么占卜?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0-07-10 


  元宵節是一個獨立的節日,同時也是年節的終結。元宵之重要在于其為新年首個月圓之日,其時間點在夜,故稱元夕、元宵;其核心節物是“燈”,故燃燈、張燈、賞燈、猜燈謎是其重要習俗;其精神內涵是“狂歡”,無論是張燈結彩、歌舞百戲還是宴飲游樂都為熱鬧,故謂之“鬧元宵”;其文化內涵也頗為龐雜,儒、釋、道皆有其說。元宵習俗非常豐富,今日保留者仍不少,但有些習俗因為時代變遷,人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娛樂方法等發生改變而逐漸消亡,這其中就有各種占卜習俗。在此,我們列舉數種有趣的元宵占卜,以增進今人對古代元宵節日習俗的了解。


  繭卜

  繭,即今之包子,因其形狀類似蠶繭,故名。蒸熟而食,亦稱蒸繭。上元日吃面繭和繭卜應源于祈蠶古俗。面繭形似蠶繭,以面繭祭祀蠶神來祈求蠶業興旺。宋代王千秋《鷓鴣天·蒸繭》詞即寫到蒸繭作祭祀蠶神事:“比屋燒燈作好春,先須歌舞賽蠶神。便將簇上如霜樣,來餉尊前似玉人。絲餡細,粉肌勻。從它犀箸破花紋。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語新。”

  所謂“繭卜”,是先將面粉團搓揉成蠶繭的形狀,然后將寫有各種預卜情況的紙條或木簽放入餡中,蒸熟以后,每人探取一個,最后根據自己拿到的繭內所藏紙條或木簽的內容來占卜吉兇。這種占卜常在立春、人日、元宵等節日之際進行,以元宵節為最常見,多用以占卜功名,具有很強的游戲娛樂性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探官》載:“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唐代都城長安人家常用官位帖子為占人用簽,來占人將來各人的官位高低。而且在宴席上還用繭卜來互賭輸贏,游戲娛樂,大概以所卜官位的高低大小來決定由誰喝酒,如今人以猜拳行令的輸贏來決定由輸家喝酒。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九“造面繭”條引《歲時雜記》記載北宋都城汴京的上元風俗更為詳實:“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馂餡也,名曰探官繭。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繭。餡中置紙簽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原注貴人或使從者),以卜異時官品高下。街市前期賣探官紙,言多鄙俚,或選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然亦但舉其吉祥之詞耳,燈夕亦然”。從節前街市上有探官紙銷售,可知這一習俗在當時的汴京城相當盛行。而“言多鄙俚”,“但舉其吉祥之詞”,可見其求吉取樂的游戲味道更濃烈了。南宋楊萬里《誠齋集》有一首名為《上元夜,里俗粉米為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福禍,謂之卜,因戲作長句》的詩,寫家人以繭占卜,各有所求:“兒女炊玉作繭絲,中藏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先生平生笑兒癡,逢場亦復作兒嬉。不愿著腳金華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詩,但得長年飽吃飯。心知繭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癲。”男兒重功名,自然祈求早得官;女子以持家為重,故求蠶事成功;先生厭倦官場,只求安享平靜的生活,有詩可吟、有飯可吃便知足;雖然明知不一定靈驗,但當得到占卜的喜訊后依然欣喜若狂。在這里,繭卜已靈活運用于占卜功名以外的其他事了。宋人元宵詞作中提及繭卜的也不少,如“且繭占先探,芋郎戲巧,又卜紫姑燈下”(李昴英《瑞鶴仙·甲辰燈夕》),“繭帖爭先,芋郎卜巧,細說成都舊話”(趙必王象《齊天樂·簿廳壁燈》),“傳柑相遺,探繭爭先,明年今夕”(趙必王象《燭影搖紅·縣廳壁燈》),“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劉辰翁《減字木蘭花·乙亥上元》)等等。這一習俗在兩宋最為流行,清時仍有遺留,如光緒《寶山縣志》仍有“造面如繭狀蒸之,餡內占水旱,卜流年休咎”(《中國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67頁)的記載。有些地方有所變異,如民國《萊陽縣志》記載上元“依月序作面盞十二蒸之,驗其干濕以卜水旱”(同上,239頁)。


  爆孛婁卜

推薦閱讀:考古中發現一種特殊藥物,不能多服,服多中毒,死后尸不易腐

  爆孛婁,北方稱爆米花,南方稱爆炒米,一種簡單加工的小吃食品。舊時僅春節期間食用,起初主要是一種祭品,據說是祭祀“驅蝗之神”劉猛的,后來用于占卜,主要流行于吳越一帶來源qiwen.tv。范成大《吳郡志·風俗》記載:“(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14頁)。其《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云:“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自注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婁,北人號糯米花。”可見吳地元宵節人們以爆孛婁來占卜自己當年的吉兇禍福。不過,那時沒有今天的爆米花機,而是所謂“熬稃”,即把糯米蒸熟曬干,再放入熱鍋中爆炒,使其膨脹爆大為米花,在炒的過程中米花會發出“腷膊”(即“嗶孛”)的響聲,故稱“爆孛婁”。“孛婁”諧音“卜流”,又有占卜流年休咎之意,故雅稱卜流。明王鏊《姑蘇志·風俗》云:“十三日以糯粒投焦釜,老幼各占一投,以卜終歲之吉兇,謂之爆孛婁。亦曰米花,又曰卜流(原注:言卜流年也)。”(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94頁)清代江南爆孛婁卜仍盛行,乾隆時上海人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詞》寫到爆孛婁,其詞云:“糯米干收雜禹糧,釜中腷膊鬧花香。今年孛婁開如雪,卜得今年喜事強。”(顧炳權《上海歷代竹枝詞》,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28頁)直至清末,此俗在上海、江蘇等地仍流行,如同治《上海縣志》載:“十三日,家人就灶握秫谷(或以珍珠米)爆之,花妍者吉,名‘卜流花’俗名‘爆孛婁’。”光緒《常昭合志稿》亦載:“自十三日始,以糯谷投焦釜,曰‘卜流’,蓋卜流年也(原注:俗呼‘爆孛婁’)。”民國《吳縣志》仍載:“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歲之休咎。”(《中國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上,7、429、374頁)“孛婁”一詞及學孛卜習俗在今天常熟、張家港等部分地區還有所保留。爆孛婁卜是根據爆炒時米花發出的響聲以及米花的膨脹程度來預測當年吉兇,米花爆裂的腷膊聲響大,米花開得又胖又大,便預示此年運氣亨通,喜事上門,五谷豐登,反之則不吉。

  占卜有預兆的實用價值,然試想元宵佳節,家家戶戶爆米花,腷膊之聲飄蕩在乍暖還寒的空氣中,該是何等熱鬧溫馨的景象呢。更何況米花除占卜一歲體咎之外,還用作婦女們的裝飾品,游戲娛樂的意味很濃厚。明人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卷六收錄有一首佚名的《爆孛婁詩》,頗能反映當時民間爆孛婁卜的情況:“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花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佳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這首詩洋溢著生活的情趣,不僅具體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爆孛婁的盛況,并且詳盡地描述了不同人的異樣占卜:妙齡少女占卜是否有美滿的婚姻、幸福的未來,白頭老人占卜是否有安康的生活、長壽的命運,而更多的成年男子恐怕都在預測功名成否,農事豐否,收入多否。而當一顆顆潔白的米花猶如一朵朵迎春的梅花插在小兒女的鬢發間,成為一種美麗的裝飾品時,節日的氣氛便被烘染得更加歡快明麗、春意濃濃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2335
本文標題:考考你:古人元宵節用什么占卜?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