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之美中欣賞人生詩意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0-07-10 

  ~~~

  哎吆吆,什么東西這么美,這么明,這么亮!

  哎吆吆,山野處處在歌唱。

  哎吆吆,這是多么美好的時光!

  ——民謠

  “中午吃什么?”

  “漿水面。”

  母親隔著門簾問我時,我想都不想,多數時候都是這么回答。西北黃土高原浸透著干旱和清苦,不知有多少人是吃著漿水面長大的。從小吃到大,從大吃到老,漿水面做過多少人鄉愁里的五彩云石,做過舌苔調性上不會輕易變更的那道音律。

  帶著原始天性和后天馴養的食物記憶,對每個人的生命鐫刻都將至為深刻。得自童年的味覺,啟蒙了我們口舌上感知世界最強烈最敏銳的欲念,這種不會輕易更改的欲念,會伴隨我們行走天涯,凝聚成一個辨別文明和地域標識的清晰印記,這印記有時候會被時間凝結成詩,有時候通過經歷鍛造成富有戰斗力的思想。經歷欲望之海時,童年的記憶似乎淡化了,年老之后,舌苔的記憶又會顯形,將生命的過往重復覆蓋。

  ......

  苦苣是菊科苦苣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用家鄉話發音,聽起來如同“苦裙”,從音節上,“苦裙”的感覺,有種天生自帶悲劇感的莊嚴和神奇。美的苦韻,不正是純粹靈魂的特質,生命的嬗變,命運的叵測,賦予人類文明史充滿無限挑戰的五彩斑斕?“苦裙”這個名字同時包含了挑戰理想和挑戰現實的兩面,苦裙還有一種天然樂觀的姿態,不是苦中作樂,而是苦中涅槃。“苦裙”很像一首詩名,一種植物,一種鄉情,沉淀著來自生活金子般的沉默,讓人心翻騰。

  春夏時節,苦苣的細根在松軟的土層里復活,開始繁茂地生長。苦苣剛剛頂出地面的嫩芽,和它埋在淺土里白玉般的細根,是制作苦苣漿水面的上品。小時候,和兩個哥哥,起個大早,背上背簍,爬上山頂,山頂有個流淌山泉的水洼,水洼流向山下的水道兩邊,長滿了茂密的苦苣。從太陽剛剛冒尖到陽光照干露珠,我們背著裝滿苦苣的背簍,興高采烈走在回家的路上。

  漿水面的樸實無華里滲透著苦苣的身影。

  猜想,漿水面最初應該來自于天災人禍生靈涂炭年月里的一種偶然。苦苣就適宜在干旱、粗砂的土質里生長。它苦澀的葉子連豬羊都不愿啃食。但饑荒年月,人們幾乎吃盡了土里長出來的一切東西。一點吃剩的苦苣的殘湯,幾天后,有人去吃殘留在湯盆里發霉的食物,驚訝地發現,口味完全改變,一種清涼的甘美取代了苦苣原有的苦澀。于是,苦苣進入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并將人舌頭上的智慧激發出了新意。

  好吃的漿水面永遠都在農家而不在館子里。漿水面,需要有老道婦人的手搟出的筋道的手搟面,面條要切得如織毛衣的竹簽。用作漿水面的漿水要清而不濁。下飯的炒菜,最好一碟醬油和鹽腌制的嫩辣椒末,或者切碎的韭菜屑。不管生活是艱苦還是富足,漿水面都那么志得意滿地成為了西北這片土地上老百姓常吃不厭的面食。

  ......

  自己安之若怡著苦苣菜一般的清苦,對應著心中的寂靜,好像這寂靜的峽谷里會傳來轟隆隆的回音。

  這是選自韓育生《西北草木記》的片段,讀完之后,有點明白,人們那么熱愛草木是為什么,尤其是像苦苣這樣微不足道又漫山遍野都是的植物,總能引起我們別樣的感情。所以小鎮今天推薦這套草木系列書,還是作者簽名本哦。

  《西北草木記》

  這個世界既有宏大,還有細微,既有膽怯,也有從容, 縱然行遍萬水千山,唯有寂然靜默的它們,仍賦予我們無盡的愛與勇氣。

  流竹飛動三春,笑梅跳上初晨

  一花一世如夢,一筆一字滿塵

  畫作者:飽飽

  《西北草木記》是一部以西北地區草木植物為主線,交融著中外文學、歷史典故、科學知識以及人生體驗的文化隨筆,也是一部極具個人情感色彩的博物讀本。

  剪秋蘿,石竹科剪秋蘿屬

推薦閱讀:考古發現:奇特的遠古動物化石

  繡球

  蠅子草,石竹科蠅子草屬石生

  作者融入多年的閱讀,寫作經歷,任由一顆赤子之心漫游于山川之間,以其獨到的思考、清逸靈動的筆觸,賦予了這些植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生命啟示,讓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放慢腳步,悠然欣賞目之所及、俯拾即是的自然之美與人生詩意。

  《香草美人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鐘情的植物,每一種植物都代表一種獨特的心情,令人想起心底的往事。《楚辭》有一個繼承《詩經》的特點,就是以植物來寄托感情,托物比興,反映了早期風俗民情和古人對植物的崇拜心理,《香草美人志:楚辭里的植物》既描繪了對自然的感情,也抒發了對人情世態的情懷,以及植物和人的內在相連,對自然花草樹木混合著瑰麗想象,生花筆底描摹出世間深婉情懷來自www.qiwen.tv。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2347
本文標題:在自然之美中欣賞人生詩意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