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一門學問,主要是指尋常古人留下的實物遺存,并根據這些遺物推算,研究當時古代人類的歷史,考古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古人的遺物,而古人的遺物大多數都被人收藏了,沒被收藏的,基本都陪古人長眠于地下。
要進行考古這門學問開展,或多或少需要進行一些古墓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古人的遺物,進行研究分析,那么問題來了,中華從秦始皇開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人成千上萬,總不能一個個去掘墓找遺物吧,其實考古學家,可以從墓外一樣東西,判斷一個墓值不值得挖。
大家都知道,古代封建社會,分為三六九等,身份最高的是天子,最低等的是庶民,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禮儀制度,不僅僅針對活著的人,死去的也一樣q~i~-~w~e~n~c~o~m。古人逝世后,皇帝死那就駕崩,平民死就叫做死而已,因為身份不同,死后所進行的儀式也不同。
考古學家發現,在西漢之前,許多墓地前都會種上柏樹,而西漢之后,古墓前也有種樹,但種的樹是有區別的,有松樹、柳樹等等各不相同,為什么墓前會有這些樹呢?這還需要從古代一個傳說故事說起q.i.-.w.e.n.c.o.m。
相傳遠古時代,有個叫魑魅的怪物,異常可怕,它專門找人的尸體而食,古人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上任何一根毛發,都來自于父母,生前不能損毀,死后也不能動分毫,而魑魅卻來盜尸而食,當然需要阻止它推薦qiwen.tv。
當時有人說,魑魅一場兇猛,常人都斗不過它,但它也有軟肋,就是害怕老虎跟柏樹,后來人們便常常是墓前放上石老虎,同時種上柏樹,這樣就能抵制魑魅的入侵。當然,這樣的傳說有幾分可信度呢?不得而知的,按墓前種柏樹這一風俗,還是被流傳了下來。
西漢之后,漢武帝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按照儒家的說法,地位高的人,死后墓前應當多種樹,地位低的人則該少種樹,天子作為最高人物,墓前該種松樹,諸侯王孫該種柏樹,平民百姓應種柳樹,以此類推。
隨著歷史的發展,墓前種樹這一習俗,逐漸被淡化,后來也不分什么松樹柏樹柳樹了,直接都種松樹,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一段時間,根據墓主人的身份貴賤,種植不同的樹,正因為如此,現代考古學家,可以通過墓前種植的樹,大致判斷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
古墓前種植的是松樹,那么可以猜測墓的主人身份不錯,可以進行挖掘,倘若墓前種植的是幾顆稀薄的柳樹,甚至沒有樹,這大多數是平民百姓的普通墓,不值得深挖,浪費時間而已,當然這只是一種大致判斷方法,不可完全當成考古的依據。
現代也有人說,古人講究入土為安,考古掘墓會不會對古人不敬呢?其實不是的,歷史學家們考古,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研究,不會對墓地進行破壞,倘若為了私利而盜取墓中寶物販賣,就是違法的了原文www.qiwen.tv。
推薦閱讀:古芮國之謎,入選2007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本文標題:歷史學家掘墓考古,僅看墓前一樣東西,墓主人身份便略知一二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