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創舉,在當時的世界,可謂最為先進的選拔制度,結束了國家權利由封建貴族壟斷的歷史,科舉制度始于隋朝,直至清光緒年廢除,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從隋朝至至清朝這一千多年間,科舉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與完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官吏選拔制度奇聞網。
明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由于元朝是外族(蒙古)統治時期,對于科舉考試制度并不重視,元代統治者崇尚弓箭馬術,儒士們在政治、經濟、精神上陷入困境,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草原文化與漢家儒學產生了巨大的分歧與矛盾,。“滑稽之雄,以儒為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耳吏,先知者,貴也;貴之者,謂其有意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賤之也。賤之者,謂其無益于國也。嗟乎悲哉!介乎娼之下,丐之士,今之儒也!”,儒士們被貶低的如同乞丐一樣,元朝的科舉制度近乎荒蕪,科舉制進入中落時期。
明朝入主中原大地之后,看到文化現狀如此廢弛,中原大地如此尊崇的儒家文化是這樣的狀態,頓生使命感,誓言文化興國,開始對科舉制度進行重建與大面積推廣,廣大儒生仿佛看見了重生的光芒...
明朝自洪武(朱元璋年號)三年(公元1370年)重開元朝以來廢弛的科舉制度,并實行擴招,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明朝初建,需要大量有識之士來進行一個王朝的建立與管理,所以,需要利用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進行官員階層的重建,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朱元璋對于科舉制度極為尊崇,二是朱元璋的個人原因,洪武三年,明朝初建不久,如前面文章【矢志四海平,難容忠骨親】所說,此時的朱元璋對于人才極為尊重,所以他想利用這種方式招募更多才德兼備的人來為新的王朝服務qiwen.tv。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以及朱元璋順應社會需求的做法,使得社會初步穩定并獲得廣大讀書的知識分子的支持,朱氏天下獲得了廣泛的民意基礎。以上,都是介紹科舉制以及明朝的科舉制,接下來,我要談談我想說的重典——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推薦閱讀:農夫意外發現的一扇門,門內世界卻轟動了考古界
八股文,又稱四書文、八比文、時文(藝)、制藝(義)等,使中國明清王朝考試制度中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其產生于明朝,這種考試制度歷來為廣大學者與讀書人批評,因為他的諸多弊端,所以不能深入人心,但當時,廣大的儒生只能接受這種考試制度,可是即使這種畸形的考試制度,也仍舊有許多人前赴后繼,在這道“窄門”前擠得頭破血流。
明朝統治者利用“八股取士”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可是這種方式并不是讀書人自己先擇的答題方式,而是明朝統治者規定的答題方式,利用這種方式,統治者對應試者進行思想禁錮,很多人在這樣的選拔之中,淪為皇權的忠實奴仆,究其本源,是中國古代社會對于仕途的古道熱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一書,生動表現畸形的科舉制度對于讀書人 的“殘害”,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普遍的社會現象。這樣的選拔方式,選出的高才之人的數量遠遠少于腐儒數量,這樣也為明朝后期產生的掌控朝局的“文官集團”奠定了基礎,他們很多人都沒有真才實學,但是依靠一支筆、一張嘴,就可以左右整個王朝,明朝覆滅,這些人脫不了干系來源www.qiwen.tv。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將“八股取士”與前秦“焚書坑儒”相較,可見其對于當世文化知識分子的“摧殘”,對于社會發展的阻礙。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題、 承題、 起講、入題、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其所論內容,都要根據宋代 朱熹《 四書集注》等書“代圣人立說”奇+聞+網。八股文之危害與流毒甚廣,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時明朝統治者禁錮思想而使用的工具,同時也將科舉考試制度引向絕路。
科舉制之初衷本為選拔賢才,為國家管理貢獻力量,維護封建王朝統治,可是八股取士的方式卻發展為禁錮思想的工具,所選拔之人也是才能平庸的無為之輩,背離了科舉之初衷與本來目的,對于科舉制本身也是一種破壞,八股之后,世人皆腐儒,遍地皆試奴,《儒林外史》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標題:來看看古時候的高考是什么樣,還說現在的難考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