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戰是最具春秋時代氣質的一場戰役,雖然楚共王被射瞎一只眼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0-07-10 

  公元前576年本應是平靜的一年。

  這是弭兵之會后的第三個年頭,南方的吳、楚雖然依舊彼此虎視眈眈,畢竟沒有發生新的摩擦;北方的霸主晉國剛剛擊敗了白狄和秦國,又料理完畢曹國的內亂,正好可以息兵養民;宋國雖然有魚石和華元的博弈,但那終究是宋國內政,放在國際上,算不得什么大事。各國內部的紛爭時時都在發生,或隱或顯,或大或小,爭權奪利,爭功邀寵,早已司空見慣。

  波瀾不驚的水面上,忽然扔進來一塊石頭,平靜的氛圍迅疾被打破。

  夏日炎炎,楚國大軍又一次北上了。

  楚共王熊審親自率軍伐鄭,顯然不是毫無來由。此前一年八月,鄭成公姬睔念念不忘許國的土地,派遣公子姬喜(字子罕)率軍伐許,結果被許國擊敗;姬睔怒不可遏,親率大軍出征,攻入許國外城,許國沒辦法,只好割讓土地,向鄭國求和。


  鄭國開國的鄭氏三公

  許國是楚國的忠實追隨者,數十年如一日,從無動搖q.i.-.w.e.n.c.o.m。熊審此次伐鄭,必然與鄭國伐許有關。當然,這更像一個完美的借口,熊審以此為契機,再次踏上了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的征程。

  弭兵之約,如此輕輕一翻,就變成了歷史,變成了滿篇空話。

  出兵之前,不乏反對的聲音。楚大夫熊貞(熊審的弟弟)質問道:我們剛剛與晉國結盟,現在又違背盟約,不合適吧?

  司馬子反回道:只要形勢對我們有利就足夠了,管它什么盟約不盟約的!

  那時,德高望重的申叔時已經告老,住在自己的采邑申地,聽聞子反的言論,不由一聲嘆息:不守信用,又不講禮義,子反要遭大難了。

  子反要是聽到,恐怕要罵他迂腐。

  楚軍一路急進,縱穿鄭國之境,一直打到暴隧(鄭國北境之地,在今河南省原陽縣原武鎮),而后又順道伐衛,攻至首止(衛地,與鄭毗鄰,在今河南省睢縣東南)。楚國退兵后,鄭國不甘示弱,由公子姬喜率軍,南下攻楚,奪了楚邑新石(在今河南省葉縣)。


  對于楚國的這次北伐,晉中軍將欒書反應十分激烈,欲舉兵南下,報復楚國的背盟之舉,下軍將韓厥攔住了他:楚國背盟,必失人心,這是自取其咎,民眾若叛離,他靠誰來打仗?我們不必勞師遠征,讓楚王繼續犯錯吧。

  說是這么說,晉國終究不敢對楚國掉以輕心。經過一番謀劃,晉國使臣四方奔走,終于在此年十一月促成了晉、齊、魯、宋、衛、鄭、邾、吳八國大夫參加的鐘離之會,以盟約的形式,締結了南北夾攻楚國的嶄新聯盟。

  十一月,冷風瑟瑟,楚國正忙著把許國舉國遷入葉地(楚邑,在今河南省葉縣西南),以避開鄭國三五不時的侵襲,許國的舊地,就等于拱手讓給了鄭國。對此,楚共王熊審并不擔心,用不了多久,他會去奪回來的。他很樂觀,因為楚國戰車奔馳在鄭國和衛國的土地上時,晉國竟然未發一兵一卒。

  就在此時,晉、吳等國在鐘離相會的消息傳來了

  這是一個很壞的消息,熊審不由心頭一緊。

  霧氣如鬼魅一般,將樹木纏裹起來,在北方盛寒的夜晚,它們聚集在冰冷的樹枝上,越積越厚,終于形成燦爛耀目的霧凇奇景。公元前575年正月某日清晨,魯都曲阜的人們從睡夢中醒來,推開門,便看到了如此美妙的景觀。只不過,當時不叫霧凇,魯人稱之為“木冰”。在那時的人們看來,“木冰”很可能并非什么美景,而是不祥之兆。按照古老的陰陽五行理論,木為少陽,而冰由水成,為陰之盛,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中說:此人將有害,則陰氣協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為了證明這個觀點,班固還說:是時叔孫僑如出奔,公子偃誅死……是歲晉有鄢陵之役,楚王傷目而敗。

  是時與是歲,說的都是公元前575年。

  霧凇的形成,顯然不是因為雨水,而且,它也與人事無關。


推薦閱讀:安徽挖出遺跡,出土罕見文物,考古專家說老子故里

  《左傳·成公十六年》書影


  班固提及的三件事,魯人叔孫僑如出奔、魯公子姬偃死以及晉與楚的鄢陵之役,彼此糾纏錯結,若要理清其中脈絡,當從鄢陵之役說起。

  鄢陵即是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姬寤生擊敗大叔姬段的鄢邑。鄢本是妘姓小國,周室東遷之初,被鄭武公姬掘突所滅,成為鄭國一邑,后來更名為鄢陵。晉、楚兩國在鄢陵開戰,當然與鄭國有關。

  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熊審在被晉、吳等八國的鐘離之會困擾多日之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分化其聯盟的辦法奇~聞~網。其實這個辦法他幾年前剛用過,就是收買鄭國。上次用的是金銀財寶,這次用的是土地——熊審表示要把汝陰之田(汝陰即汝水之南,約在今河南省郟縣與葉縣之間)送給鄭國,以此誘使鄭國叛晉。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2522
本文標題:鄢陵之戰是最具春秋時代氣質的一場戰役,雖然楚共王被射瞎一只眼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