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主考官,即''高考命題組'',他們由哪些人組成呢?一般鄉試主副考官兩人,同考官4人,提調一人,還有其他官員。會試由京師禮部主持,主考官一人,副考官3人,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及各種執事官。
主副考官的任命,嚴格而謹慎,均由皇帝指定。會試大總裁,一般是閣臣與輔臣,鄉試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學士,這些人都是狀元、榜眼、探花級學霸出身,也有從地方官吏中挑選文藝品德俱佳的q i - w e n c o m。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員年久荒疏于文藝,不能衡文,要親自考試,挑選為人謹慎的考官。這說明,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對公平和渴望搜羅人才的一面。
在古代,能充當一次主考官,典試一方,選拔人才,會被視為畢生的榮耀q.i.-.w.e.n.c.o.m。被錄取的考生,就是主考官的門生,門生們稱主考官為座主或座師,這也是官場上的一種關系網。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科場》有則十典文衡的記載。明朝宣德至正統年間,翰林院大學士、禮部右侍郎錢習禮10次充任鄉試、會試主考官或讀卷官,被稱為極奇之盛事。他在主考正統10年(1445)的會試中,慧眼識得商輅為狀元。有明一代,''連中三元''的人,只有安徽貴池人黃觀與浙江淳安人商輅兩人。嚴格意義上來說,黃觀與商輅雖然中過''三元'',但并不連續。黃觀在洪武17年(1384)考中解元后,因父喪居里,洪武23年(1390)會試的會元、殿試狀元,中間有6年間斷。商輅在宣德10年(1435)鄉試中考中解元,正統10年會試考中會元、殿試考中狀元,中間有10年間隔。''連中三元''在科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也為錢主考官增譽不少Yri。
明朝高級官員中,梁儲曾兩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順天鄉試;楊榮曾主考京畿鄉試一次、9次任殿試讀卷官;蹇義、王直曾10次充任讀卷官;劉健曾一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兩京鄉試、4次會試同考、六充廷試讀卷官;李東陽曾兩次主考兩京鄉試、兩次會試同考、兩次會試主考、8次充讀卷官。這些人都可稱為''十典文衡''。
推薦閱讀:考古學家在古幣上發現奇特外星圖案,是外星人留下的?
本文標題:在古代能當一次科舉主考官將是畢生榮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