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表述應該是“考古發現還沒有證明夏朝”。
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記錄了五帝的傳說,及第一個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兒子啟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q i - w e n c o m。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www.qiwen.tv。」
之后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
「帝啟-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泄-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發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為商湯所取代。夏朝滅亡。
但以考古學的角度,確認一個王朝的存在,不能簡單憑借后世史書的記錄,必須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即文物和遺跡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時代的文字。
曾經也被懷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為河南安陽殷墟的發現,而被證實。隨著大量甲骨文的研究與破譯,與《史記》的記錄基本吻合。同樣西周歷史脈絡的認定,也是基于青銅器銘文和史書文獻的比對。
一些觀點判定“二里頭遺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遺址”是堯都的論斷。但都缺乏完整的證據鏈,假定推論的成分居多。或者說,用發現去對號入座史書,卻還不能構成自證的完整邏輯。兩處遺址的“更古老文字”也是缺失的。
推薦閱讀:考古新發現: 秦陵中竟有一“活人俑”, 專家鑒定結果讓人哭笑不得
目前對于1959年5月發現的“二里頭”的描述,比較客觀的是:“在這里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的證據等。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但這些“最早”并不能確定等于“夏”。
本文標題:為什么考古界不承認夏朝?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