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央視又放了個大招——《國家寶藏》!這檔以介紹9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前世今生的文博探索節目,自開播以來就憑借精良大氣的制作、深厚的文化底蘊收獲好評無數原文qiwen.tv。昨晚的第3期播完后,豆瓣上已有近3萬網友參與評價,打出了9.3的高分。
無論是二十世紀第一個和云夢睡虎地秦簡相遇、還原大秦文明的陳振裕先生,還是讓商代婦好鸮尊重新面世的鄭振香先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傳承與堅守,才有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又一件國寶重器。
以前的考古工具不夠先進,全靠考古工作者一寸寸地挖,條件異常艱辛,但是伴隨著二十一世紀科技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考古工具被發明出來,越多越多的先進技術也被應用于考古工作中,這其中就包括無人機。
2017年吉林省率先開展“重要遺址航拍影像及數字化三維數據采集”科研項目。被譽為“云端考古”的遙感技術特別是無人機航拍技術的應用,為吉林考古人員在空中增添了一雙“慧眼”。
有效化解全息影像采集難題
作為省內唯一具有考古發掘團體資質的科研單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科技創新,他們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合作,于2013年引進多旋翼低空無人機航拍技術,解決了考古發掘區域的全景影像采集難題,并將此項技術推廣到全省的考古工作中。到201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每個考古項目均配備了低空無人機航拍器。
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落實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啟動了“吉林省重要遺址航拍影像及數字化三維數據采集項目”。5月份以來,項目團隊先后對省內38處遺存進行了航攝工作,積累了大量山地及平原遺存航攝工作經驗原文www.qiwen.tv。在此基礎上,他們依托多視圖三維重建技術,對采集的數碼影像進行技術處理,生成古代遺址正射影像、三維模型、DOM(數字正射影像圖)、DSM(數字地表模型)。采用無人機航拍技術,提高了測繪效率、測繪精度和信息采集完整度,同時通過無人機航拍配合三維重建技術,可以用非接觸的方式,快速獲取古建外部表面的精確數據,為今后古建的修繕、監測提供精確可靠的三維數據。
對我省多個遺址進行航攝
推薦閱讀:那些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領域重大發現
2017年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吉林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組建了高質量科研團隊,購置了固定翼無人機及復合翼無人機。5月份,項目組首先對位于集安市的山城類遺存進行遙感航攝作業。隨后又對松原、農安、榆樹、吉林市、公主嶺等地區的多個遺址進行航攝工作。
本文標題:考古進行時——無人機大顯身手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