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劍為何如此搶手?連宋朝皇帝都以擁有它為榮!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0-07-10 

  中國古代很早就制定了嚴格的“服劍”制度,比日本武士早一千年就懂劍、愛劍、佩劍和擊劍qiwen.tv。因此中國劍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偉大的思想家莊子就有“庶人劍、君子劍和天子劍”的天壤之別。古今中外不論什么時代,一個國家的軍工領域都匯聚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科技與工藝。冷兵器時代一國之君的佩劍,更是能工巧匠的技術結晶。

  ▲古人佩劍圖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與科技繁榮興盛的歷史時期,正是巔峰狀態下的社會生產力彌補了兩宋軍事上的頹勢,讓宋朝國運在內憂外患下卻奇跡般延續了近400年,堪稱中世紀全球第一的“制造業”帝國。

  然而,這個制造業大國國君身上佩戴的“天子之劍”,卻并不是宋朝工匠生產的,而是西北邊陲戎夷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國的貢品qiwen.tv。被稱作“夏國劍”亦稱“大夏劍”“夏人劍”。

  流譽當時的夏國劍與契丹鞍、高麗秘色并稱天下第一。因此“大夏劍”在宋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宋朝國君以及文人學士,往往都以擁有和佩戴大夏劍為榮。

  ▲古人斗劍圖

  北宋文豪蘇軾獲得一把大夏劍,“極欣賞”,請晁補之為其作歌:“紅妝擁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風,螺旋铓鍔波起脊,白蛟雙挾三蛟龍,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

  從詩句中不難看出大夏劍不僅制作精良、裝飾華麗,而且犀利無比。

  北宋博物名著《袖中錦》一書中記載當時各地的特產,盛贊大夏劍天下第一,并特別提到當時已有不少地方仿制大夏劍(謀利),但無一能制造出那么好的大夏劍。

  ▲西夏扼守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又是四戰之國,所以非常重視武器制造技術,遍請宋、遼、回鶻、吐蕃工匠所以西夏武器制造工藝很高。壁畫中的國王李元昊,身后侍從攜帶的寶劍

  大夏劍還被宋朝用作“尚方寶劍”使用。北宋欽宗皇帝隨身佩帶的寶劍就是“大夏劍”, 后來將它賜給王倫,作為權力象征。

  《宋史·王倫傳》記載:“汴京失守,欽宗御宣德門,都人喧呼不已,倫乘勢徑造御前日:臣能彈壓之。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

  ▲西夏壁畫中的西夏劍

  ▲西夏石刻中的西夏劍,與上圖壁畫非常相似

  西夏劍到底什么模樣呢?遺憾的是沒有保存完好的傳世品。好在考古發現揭開了西夏劍的神秘真容。1975年,中國考古隊在寧夏銀川西夏王陵6號陵出土了一把鐵劍,通體已銹腐剝落。但劍的整體外觀還是較為完整。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6號陵出土的鐵劍

  劍形為直劍,劍身寬度向劍尖處逐漸均勻收縮,使劍身行如柳葉一樣的尖銳優美。殘長88.2厘米、劍柄管狀,長度6.3厘米,柄端有銎。由于在是在西夏王陵出土,定是聞名史冊的大夏劍無疑。

推薦閱讀:30年前的蘇聯選美比賽,當年的俄羅斯女人都那么漂亮!

  1993年,寧夏海原縣西夏古城遺址臨羌寨又出土一把鐵劍,嚴重銹蝕,劍鞘、劍柄缺失,手柄上留有纏飾帶的痕跡,整劍殘長73.6厘米,其中劍刃長70厘米、刃寬4.2厘米。

  ▲寧夏海原縣西夏古城遺址臨羌寨出土的鐵劍

  俄國已故西夏學家А·л·捷連吉耶夫·卡坦斯基著在其《西夏物質文化》一書中曾這樣描述大夏劍:“長而直的劍,劍尖收起縮小,圓形護手盤,手柄上纏有飾帶。”與西夏王陵出土鐵劍極為相似。

  也許這個十九俄國考古學家見到過更加完好的西夏劍。甚至有可能在俄國某個收藏家或者博物館內還秘密保存著西夏寶劍。

  ▲近些年古玩收藏界出現的所謂西夏劍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12978
本文標題:大夏劍為何如此搶手?連宋朝皇帝都以擁有它為榮!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