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起源來自于印度,并在中國不斷的發展壯大,成為我國流傳最為廣泛的宗教。從古至今,中國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佛教圣地更是數不勝數,而最出名的便是中國四大名窟,這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佛教文化藝術。
莫高窟(甘肅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千佛洞的總稱,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

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云崗石窟(山西大同)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崗石窟創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

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云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來自qiwen.tv。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征。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云岡藝術的精華。云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推薦閱讀:軍妓慰安婦生活太悲慘了,白天打仗晚上被輪奸群P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后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畫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
本文標題:中國四大石窟,保存最完好的四大佛教圣地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