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吳蜀聯軍能夠以少勝多,在赤壁戰場擊敗強大的曹軍,就是多虧周瑜和黃蓋上演的苦肉計成功騙過了曹操。其實東吳每到關鍵時刻都能爆發驚人的潛力,曾多次力克曹魏,其實在赤壁之戰時還有一位功臣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就是甘寧。周瑜和黃蓋并沒有把他們之間的計謀透露給第三個人,但甘寧卻洞察出了其中的真相,將計就計騙過了蔡中和蔡和。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咬牙切齒”,就和此次計謀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發生在闞澤前往曹營送詐降信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闞澤、黃蓋、甘寧和蔡中蔡和兄弟。原文如下:

澤至寧寨,寧接入,澤曰:“將軍昨為救黃公覆,被周公瑾所辱,吾甚不平。”寧笑而不答。正話間,蔡和、蔡中至。澤以目送甘寧,寧會意,乃曰:“周公瑾只自恃其能,全不以我等為念。我今被辱,羞見江左諸人!”說罷,咬牙切齒,拍案大叫。澤乃虛與寧耳邊低語。寧低頭不言,長嘆數聲。蔡和、蔡中見寧、澤皆有反意,以言挑之曰:“將軍何故煩惱?先生有何不平?”澤曰:“吾等腹中之苦,汝豈知耶!”蔡和曰:“莫非欲背吳投曹耶?”

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闞澤失色,甘寧拔劍而起曰:“吾事已為窺破,不可不殺之以滅口!”蔡和、蔡中慌曰:“二公勿憂。吾亦當以心腹之事相告。”寧曰:“可速言之!”蔡和曰:“吾二人乃曹公使來詐降者。二公若有歸順之心,吾當引進。”寧曰:“汝言果真?”二人齊聲曰;“安敢相欺!”寧佯喜曰;“若如此,是天賜其便也!”二蔡曰:“黃公覆與將軍被辱之事,吾已報知丞相矣。”澤曰:“吾已為黃公覆獻書丞相,今特來見興霸,相約同降耳。”寧曰:“大丈夫既遇明主,自當傾心相投。”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黃蓋與周瑜導演了一出“苦肉計”后,闞澤又主動前往曹營從詐降信,博得了曹操的信任。為了計策更加逼真,闞澤回到江東后,來到甘寧營寨。雖然無論是周瑜、黃蓋還是闞澤都沒有告訴甘寧實情,但甘寧卻意識到這一定是欺騙蔡中蔡和的計策。于是,他又在蔡中蔡和面前謊稱要歸順曹操。蔡中蔡和二人信以為真,寫信將這一消息告訴曹操。

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甘寧故意在蔡中蔡和面前表達自己對周瑜不滿時的表情,叫做“咬牙切齒”,意為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度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中的“為甚事咬牙切齒,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苦肉計”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節,歷來被津津樂道。圍繞著“苦肉計”,小說中又出現了詐降信、連環計等諸多情節,令讀者看得非常過癮。不過,這些情節雖然熱鬧,但除了黃蓋寫信詐降曹操一事屬于歷史的真實外,其余事件都是小說家的虛構,并非歷史的真實。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過,這里就不再引經據典來論證了。

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探討的問題只有一個,為何作者又將與黃蓋詐降事件毫無關系的甘寧拉入詐降將領之中呢?這只能說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因為在這個情節之前,作者就特別設計了一個故事做鋪墊。對小說較為熟悉的讀者應該會記得,在小說第四十六回中,當蔡中蔡和來到江東后,周瑜隨即與甘寧有過一番囑咐。周瑜是這樣說的:“此二人不帶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來為奸細者。吾今欲將計就計,教他通報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殺他兩個祭旗。汝切須小心,不可有誤。”

故此,雖然無人告訴甘寧黃蓋與周瑜上演的是“苦肉計”,但甘寧卻敏銳地覺察出其中的蹊蹺。于是,甘寧這才主動配合闞澤繼續演戲,達到了騙過蔡中蔡和兄弟,為赤壁之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這一連串的故事設計可謂絲絲入扣、天衣無縫,增加了整個情節的可信度,也體現了小說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08
本文標題:咬牙切齒什么意思?咬牙切齒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