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甘寧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實際上甘寧有一項看家本領一直被大家給忽視,就是甘寧的箭法十分了得。三國中,黃忠、龐德、太史慈都算是用箭的高手,不過我們也知道,古代打仗弓箭的命中率很低,想要完成殺敵并沒有那么容易。但甘寧的箭術據說是名副其實的,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拈弓搭箭”就同甘寧有關。一起來看看甘寧的箭法究竟有多厲害吧。

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發生在孫權征討荊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黃祖、甘寧和程普。原文如下:

卻說孫權督眾攻打夏口,黃祖兵敗將亡,情知守把不住,遂棄江夏,望荊州而走。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于東門外伏兵等候。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走之間,一聲喊起,甘寧攔住。祖于馬上謂寧曰:“我向日不曾輕待汝,今何相逼耶?”寧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績,汝乃以劫江賊待我,今日尚有何說!”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甘寧沖開士卒,直趕將來,只聽得后面喊聲起處,又有數騎趕來。寧視之,乃程普也。

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寧恐普來爭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其首級,回馬與程普合兵一處,回見孫權,獻黃祖首級。權命以木匣盛貯,待回江東祭獻于亡父靈前。重賞三軍,升甘寧為都尉。商議欲分兵守江夏。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后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權從其言,遂棄江夏,班師回江東。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權向黃祖鎮守的夏口發動進攻,守將黃祖不敵,打算突圍而出,舊將甘寧前來攔截。甘寧唯恐程普搶了自己的功勞,便搶先射傷了黃祖,并將其斬殺。隨后,甘寧帶著黃祖的頭顱向孫權請功。

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甘寧射傷黃祖時的舉動,叫做“拈弓搭箭”,意為一手握弓,一手將箭放在弦上,準備發射。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在《三國演義》中,箭法如神的將領不少,曹魏有龐德、徐晃,蜀漢有趙云、黃忠。而在東吳方面,太史慈和甘寧也都稱得上是神射手,都在戰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當然,如果用歷史的真實進行比較,這份名單有真有假,例如黃忠的箭術就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歷史上并無黃忠擅射的記載。本文所介紹的甘寧倒是名副其實,歷史上的他的確有著高超的箭術。

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據《三國志?甘寧傳》注引《吳書》載:“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寧以善射,將兵在后,射殺校尉淩操。”后來甘寧歸順了東吳,就因為甘寧射殺了凌操,凌操的兒子凌統還一直想著殺了甘寧為父親報仇。

不過,盡管甘寧的確射殺了凌操,但小說中所描述的甘寧為了搶功而射殺黃祖的故事卻并非歷史的真實,真正殺死黃祖的另有其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馮則。《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三年春,權復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凌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09
本文標題:拈弓搭箭什么意思?拈弓搭箭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