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東漢末年,劉璋擔任益州牧掌管整個益州。但是劉璋性格懦弱,而且實力弱小,他的部下張松打算暗地里叛變劉璋,聯合曹操奪取益州。但曹操卻絲毫不看重張松,也讓張松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于是懷恨在心轉投決定聯合劉備。當然,張松叛變肯定是因為劉璋太弱,根本沒有保護益州的實力,但張松后來究竟是想聯合誰,這段可能是被演義過。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傲賢慢士”,就出自其中,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是在張松出使許昌之后。故事的主人公是張松。原文如下:

松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民殷國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荊襄之眾,長驅西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專欲納款于操;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明公先取西川為基,然后北圖漢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馬之勞,以為內應。未知鈞意若何?”

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介紹,劉璋得知張魯即將舉兵入侵,驚慌不已。益州別駕張松提出與曹操結盟,方可粉碎張魯的計劃。劉璋急忙派張松出使許都,卻不料張松暗藏西川地圖,打算將此圖獻給曹操,讓曹操奪取益州。不過,張松在許都卻遭到曹操的冷遇。張松一怒之下當面譏諷,被曹操趕走。

張松離開許昌返回益州中,經過荊州,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隆重款待,張松認為劉備才是仁義之君,決定將西川地圖獻給劉備,并建議劉備盡早奪取益州。也就是在張松與劉備交談之時,張松痛斥曹操,其中就使用了“傲賢慢士”這句成語。

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傲賢慢士”這句成語的意思是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關于張松這個歷史人物,我之前在“三國謀士系列”當中有詳細介紹。歷史上的他之所以背叛故主劉璋,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以劉璋的暗弱難保益州的平安。那么,他打算依附的到底是劉備還是曹操呢?這個問題在史料中并沒有明確的介紹。不過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當他在許昌被曹操羞辱后,他才最終決定依附劉備。從《三國志》等史料來看,張松是在許昌遭到曹操的怠慢后才決定投靠劉備的。

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三國演義》中這一情節的描述與真實歷史有兩個重大改編。一是第六十回中的“松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許都”,二是張松途徑荊州受到劉備、諸葛亮隆重接待后的“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這段內心獨白。盡管后來又出現了上面提到的張松這長達數百字的對白,但作者的這番描述并非是想提高張松的人物形象,而是想告訴讀者,張松原本想依附的對象其實是曹操而非劉備。只是因為曹操怠慢了他,張松這才不得已依附劉備。他所做的一切,其實也并非為益州百姓著想,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欲。從這個角度看,在羅貫中的心里,張松原本就不是什么好東西,而是個自私自利的偽君子。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13
本文標題:傲賢慢士什么意思?傲賢慢士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