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赤壁之戰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吳蜀聯軍擊敗曹操,這才為三國鼎立的局勢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要說這場戰役能夠獲勝的最大功臣肯定是在東吳,蜀漢真正的貢獻并沒有很大,而且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的神奇表現經過了演義的放大。歷史上,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赤壁之戰,更別說草船借箭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沉吟未決”,就和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故事的相關人物分別為周瑜、魯肅和龐統。原文如下:

周瑜聽得(蔣)干又到,大喜曰:“吾之成功,只在此人身上!”遂囑付魯肅:“請龐士元來,為我如此如此。”原來襄陽龐統,字士元,因避亂寓居江東,魯肅曾薦之于周瑜。統未及往見,瑜先使肅問計于統曰:“破曹當用何策?”統密謂肅曰:“欲破曹兵,須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除非獻連環計,教他釘作一處,然后功可成也。”肅以告瑜,瑜深服其論,因謂肅曰:“為我行此計者,非龐士元不可。”肅曰:“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周瑜沉吟未決。正尋思沒個機會,忽報蔣干又來。瑜大喜,一面分付龐統用計;一面坐于帳上,使人請干。

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中的情節發展,此時正值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之時。周瑜與諸葛亮定下火攻破曹之策后,又與黃蓋演出了一場苦肉計,誘騙曹操殺死了精通水上作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和張允。隨后,江東謀士闞澤又前往曹營詐降。曹操半信半疑,命蔣干再度來到江東打聽虛實。得知蔣干前來,周瑜大喜,命魯肅向在江東避亂的鳳雛先生龐統請教,龐統獻出了連環計。后來龐統親自出馬使得曹操上當,最終孫立聯軍火燒赤壁,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沉吟未決”,意為遇到難題時,自言自語地決定不下來。這句成語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

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赤壁鏖兵,是《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精彩的篇章之一,其中的“斗智”更是引人入勝。周瑜與諸葛亮定下火攻之策,黃蓋以詐降之策誘使曹操上當,龐統連環計奠定基礎,諸葛亮以“借東風”保證計策的順利進行,黃蓋駕船直撲曹營,完成了最后一擊。期間發揮關鍵作用的人物就有周瑜、諸葛亮、龐統、黃蓋這四個人。

不過,這些故事在歷史上是不是真實存在呢?通過與《三國志》等史料進行對照可以發現,這其中也是有真有假。首先有兩點可以確定,赤壁之戰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孫劉聯軍火燒曹軍也是真的,指揮這場戰爭的就是周瑜。不過,想出火攻之策的人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在小說中施展“苦肉計”的黃蓋,這一點在《三國志·周瑜傳》中有明確的記載。這也就意味著在真實的赤壁之戰中,除了周瑜之外,黃蓋所發揮的作用尤為關鍵。

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至于說到諸葛亮和龐統在這場戰爭中所發揮的真實作用,綜合史料記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諸葛亮僅僅是前往江東說服孫權同意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而已,起到的是外交家的作用,期間并無所謂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以前我在文章中曾經提過,其實此時的孫權早已下定決定抗曹,因此,諸葛亮所發揮的作用更是有限的很。而龐統則是毫無建樹。曹操占領荊州后,龐統隨劉琮一起依附了曹操,繼續在南郡任職,并沒有來到赤壁前線,更無獻出“連環計”這么一出。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14
本文標題:沉吟未決什么意思?沉吟未決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