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杜若其實大家也應該多多少少知道點,它是一種花,而且在古詩詞里面經常性的出現,現代也有很多喜歡古風的人就把它為主題做了漢服形式的,所有這個杜若是真的很有個性了,而且十分極其的好看,但是也有不懂的網友都在問問題,那就是杜若這個漢服十分的稀少,那么就有人問了杜若是什么形制的漢服?還有就是杜若漢服是哪個朝代的,下面我們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杜若是什么形制的漢服
杜若其實官方已經做了介紹了,形制方面就是:“曲裾”。
杜若其他信息:
品名:杜若
形制:曲裾
面料:曲制:混紡 上襦:上襦為薄雪紡 微透下裙:為厚雪紡,單層不透
全套:曲裾、上襦、下裙、發帶
杜若漢服是哪個朝代
那么杜若漢服又是哪個朝代的呢?感覺就是漢朝的呀,好吧,這個真的沒研究過了。
杜若簡介
杜若,(拉丁文名:Pollia japonica Thunb.),別名:地藕,竹葉蓮,山竹殼菜,鴨跖草科、杜若屬多年生直立或上升草本,高50—90厘米,有細長的橫走根莖。葉常聚集于莖頂,長11一18厘米,寬4—6.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暗綠色,表面粗糙,背面有細毛;無柄或基部漸狹而成帶翅的葉柄。頂生圓錐花序常由輪生的聚傘花序組成,輪與輪之間較疏離,有長總梗,梗有白色細毛,花柄長2—4毫米,有1膜質披針形的苞片;花紅色。果圓球形,直徑5—7毫米,成熟時暗藍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草綱目杜若
「校正」并入《圖經》外類山姜。
「釋名」杜衡(《本經》)、杜蓮(《別錄》)
子姜( 音爪。《藥性論》)、 頌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條,即《爾雅》所謂土鹵者也。杜若,即《廣雅》所謂楚衡者也。其類自別,古人多相雜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離騷》云∶雜杜衡與芳芷。王逸輩皆不分別,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古方或用,今人罕使,故少 有識者。
「集解」《別錄》曰∶杜若,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姜而有紋理,根似高良姜而細,味辛香。又絕似旋復根,殆 欲相亂,葉小異爾。《楚辭》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是矣。
恭曰∶今江湖多有之,生陰地,苗似廉姜,根似高良姜,全少辛味。陶云,似旋復根者, 即真杜若也。
保升曰∶苗似山姜,花黃赤,子赤,大如棘子,中似豆蔻。今出嶺南、硤州者甚好。《范 子計然》云∶杜衡、杜若出南郡、漢中,大者頌曰∶衛州一種山姜,莖葉如姜,開紫花,不結子,八月采根入藥。
時珍曰∶杜若人無識者,今楚地山中時有之。山人亦呼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甄權 注豆蔻所謂子姜,蘇頌《圖經》外類所謂山姜,皆此物也。或又以大者為高良姜,細者為 杜若。唐時峽州貢之。
「修治」 曰∶凡使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凡采得根,以刀刮去黃赤 皮,細銼,用三重絹袋陰干。臨使以蜜浸一夜,漉出用。
根
「氣味」辛,微溫,無毒。
之才曰∶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蘇頌曰∶山姜∶辛,平,有小毒。
「主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 不忘(《本經》)。治眩倒目,止痛,除口臭氣(《別錄》)。山姜∶去皮間風熱,可作炸 湯。又主暴冷,及胃中逆冷,霍亂腹痛
「發明」時珍曰∶杜若乃神農上品,治足少陰、太陽諸證要藥,而世不知用,惜哉。
杜若介紹
名稱 :杜若
拉丁文學名 :Polli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別稱 :地藕、竹葉蓮、山竹殼菜
科屬 :鴨跖草科,杜若屬
分布:產臺灣、福建、浙江、安徽南部(黃山、休寧)、江西、湖北西南部(宣恩、來鳳)、湖南、廣東北部(大埔、和平、南雄、英德、仁化、乳源、陽山、連縣)、廣西(大苗山、龍勝、三江、全州、武鳴、來賓、天峨、嶺溪、宜山、金秀、賀縣、凌云、羅城)、貴州(梵凈山、凱里、榕江、獨山、興仁)、四川東南部(彭水、重慶縉云山)。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谷林下。日本、朝鮮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花語:信任依賴
她的花語是「幸運」和「幸福」也有的人說是信任。
杜若是一種花,花開如蝶,花色如云,妖柔飄美。只是花期不長,且易給人凄美絕傷的感覺。所以愛著這種花的女子也必將是一個美麗而又有著傷痛的女子,至少她的心里應該有一道不易被覺察的隱痛。
大抵是三月,春風暖融融地拂著彼岸煙柳,明媚的陽光如一抹淡色的流云。就這樣的氛圍下,一個原本就惹人注目的女子緩步而行,這是怎樣一動心和舒暢呢?大多絕世難逢的愛戀最初就是一個開始,參融了太多的美好想象與感覺。
《本草圖經》:杜若“葉似姜,花赤杜若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
在藥用上,明以前的本草對杜若多有記載,如上,杜若至清代本草中已不復收錄。那么杜若的原植物是什么,有多種說法。
一說杜衡,如《本經》所載杜若“一名杜衡”。杜衡(Asarum forbesiiMaxim)為馬兜鈴科草本植物,以根、根莖或全草入藥。因含有黃樟醚和丁香油酚,其氣芳香。其植株不高(二三十厘米),葉為寬心形或腎狀心形。
是說有值得探討之處在于,古人對杜若與杜衡是兩種植物應當是分得很清楚的,如《九歌·山鬼》中同時出現有杜若與杜衡的全稱:“被石蘭兮帶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說它們都是香草不必疑惑,如果說是同一種植物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一說植物竹葉花的別名(藥材名竹葉蓮),如《中藥大辭典》。竹葉花(又名杜若)Pollia japonicaThunb.為鴨跖草科草本植物,以根莖或全草入藥。植株高30~80厘米,葉互生,長橢圓形。
但竹葉花的花是白色的,與古代杜若“花赤色”的描述顯然不符。宋代雷敩有“凡使(杜若)勿用鴨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有人據此認為杜若的偽品中有鴨喋草根———是鴨跖草科植物(現今杜若屬植物)。
一說高良姜,如《綱目》《夢溪筆談》。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藥議》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識,又別出高良姜條,如赤箭再出天麻條……諸藥例皆如此,豈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為杜若,正如用天麻、蘆頭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為香草,北地山姜,何嘗有香?高良姜花成穗,芳華可愛,土人用鹽梅汁淹以為菹,南人亦謂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本草圖經》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黃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峽山、嶺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紅蔻也,騷人比之蘭、芷。”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為姜科山姜屬草本植物,植株高30~80厘米,葉披針形。此藥又有稱為“小良姜”者。所以有人考證后認為,杜若應為小良姜,即上種;而古代所用的高良姜乃“大良姜”,異名山姜,即同屬的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 。
至此,到底該從何處尋杜若,還值得繼續研究。
另注:杜若、高良姜入藥部位為根莖。但詩中吟詠的杜若很可能是這種植物的花序,二者在部位上可能不同,因有見杜若為“姜花”之說。
本文標題:杜若是什么形制的漢服 杜若漢服是哪個朝代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