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講述的便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兄弟在此后平定黃巾叛亂的戰役上也是屢獲奇功,這樣算是為劉備建立自己的政權保留了一棵火種,如果劉關張任意一人沒能在前期挺過去,可能蜀漢政權便不會出現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措手不及”,就跟三兄弟在對付黃巾軍的一場戰役有關,也是關羽初顯鋒芒的經典時刻,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回,發生在劉關張三兄弟成軍后的首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關羽和張飛。原文如下:
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眾皆披發,以黃巾抹額。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云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
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云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云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后人有詩贊二人曰: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愿往救之。”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之后又得到了中山商人蘇雙和張世平的資助,終于拉起了一支隊伍。不久,黃巾軍進犯涿郡,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上陣迎敵。張飛刺死鄧茂,關羽斬殺程遠志,劉備獲得首戰的勝利。隨后,劉備又與鄒靖一起前往青州剿滅黃巾。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程遠志對陣關羽時的反應,叫做“措手不及”,意為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付。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無名氏雜劇《千里獨行》中的“咱今晚間,領著百十騎人馬,偷營動寨,走一遭去,殺他個措手不及。”
小說中描述的這個劉備組建軍隊并與黃巾交戰的情節,有真有假。真實的地方是劉備成軍的確是受到商人蘇雙和張世平的資助,這一點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于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關羽和張飛也是在這期間加入了劉備的隊伍,從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征戰歲月。
不過,小說中所描述的劉備首戰是面對黃巾的記載卻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故事,在歷史上并不存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只是含糊第提到:“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至于小說中提到的黃巾將領程遠志和鄧茂都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人物,并非歷史的真實。
既然劉備征討黃巾沒有記載,那么史料記載的劉備首戰又是什么時間發生的呢?這個問題在《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典略》中倒是有明確的記載。該傳說:“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于從事,遂與相隨。”至于說到劉備在這場戰事中的表現,完全可以用災難來形容。《典略》載:“遇賊于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后,故人以車載之,得免。”這也就意味著不但劉備身故重傷,連好兄弟關羽和張飛都在戰斗中與劉備失散。
為何劉備會敗得這么慘?因為他遇到的這位張純并非等閑之輩。據《三國志 烏丸傳》及《三國志公孫瓚傳》記載,張純曾經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吏,曾經擔任過中山相一職。后來因為與車騎將軍張溫發生矛盾,勾結烏丸大人丘力居舉兵反叛,不僅擊敗朝廷數次圍剿,還占據幽州、冀州部分地區,兵力多大十余萬人,就連“白馬義從”公孫瓚都曾經擺在張純之手,可見其戰力之強悍,劉備的這支雜牌軍自然不是張純的對手。要不是劉備機靈,以詐死騙過敵軍,恐怕這條小命也就沒了。
本文標題:措手不及什么意思?措手不及典故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